11月20日倫敦訊(記者 王志永)2015年11月19日晚,中國國家京劇院在著名的薩德勒斯 威爾斯劇院Sadler’s Wells,舉辦了倫敦首演,演出了經典大戲《楊門女將》。1500多名英國觀眾觀看演出。
家住英國南部郊區的老戲迷Sharon Marsh和她的丈夫很早就定了票。演出開始前,Sharon跟記者講述了她和中華文化的淵源。還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她的父親被派到亞洲工作,她跟隨家人輾轉住在新加坡,印尼和香港。雖然沒有到過大陸,但當地的中華文化讓她為之深深著迷。Sharon依稀對十年前國家京劇院在英國的演出記憶猶新,因此這次又一次托著老公來看戲。
演出配有中英文雙語字幕,因此Sharon表示對劇情理解沒有難度。演出每到精彩處,Sharon和她老公也會和很多觀眾一起禁不住報以陣陣掌聲。
中國國家京劇院上次來英國演出還是2005年。本次英倫巡演由中國京劇當紅老生于魁智和梅派青衣李勝素率領,是中英文化交流年“中國文化季”的重要項目之一。在倫敦演出前,國家京劇院于11月13日至14日在利物浦回聲劇院演出了2場。 19日至22日在倫敦薩德勒斯•威爾斯劇院演出5場,分別演出《楊門女將》和《霸王別姬》兩部大戲。
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及夫人胡平華和文化參贊項曉瑋當晚也親臨演出現場。
《楊門女將》脫胎于中國民間三大家將小說之一的《楊家將》。“楊家將”故事發生在北宋初年,在北宋中葉就已迅速流傳。明朝中后期,楊家將成了借古言今的最好武器。明清兩代,戲曲舞臺上以楊家將為題材的劇目就有360出之多。
楊家將戲的內容在明清開始出現了“人情化”的趨勢,從一味地表現忠君報國,勇敢殺敵逐漸轉向表現人的悲歡離合。楊家門里每一個成員幾乎都有一段浪漫的愛情故事。僅是題材的這一變化,已經露出以觀眾和藝人對舊題材的淡漠,反傳統的傾向始露端倪。
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相似,《四郎探母》、《楊八姐游春》這些戲雖取材于舊故事,卻利用了傳說中的人物和部分情節,但進行了大膽的發揮和脫胎換骨的改造,徹底擺脫了楊家將故事的“忠君報國”的傳統主題。在新編的故事里,楊門女將不再因為忠君報國、效死疆場而被歌頌!稐畎私阌未骸防锔矣谧I諷皇帝的佘太君,敢于提兵抗婚的八姐、九妹,都以她們的叛逆精神而光彩奪目!端睦商侥浮分械蔫F鏡公主也以善良、爽直、多情、機智的性格區別于演義里那個“嫁夫隨夫”、三從四德的公主形象。
《四郎探母》幾乎對傳統故事里的封建正統觀念、大漢族主義情緒都作了否定。在傳統故事里,實際上都是以宋朝為正統,把少數民族政權和農民起義看成“盜賊”。《四郎探母》卻能擺脫這種觀念的桎梏,敢于正視歷史,敢于提示宋遼之間“兩國不和常交戰”,“各為其主奪江山”的封建戰爭的實質。尤其是它從楊四郎被俘招親的情節生發開去,安排了蕭、楊兩家既是親家,又是敵人的戲劇性情節,通過楊四郎這條紐帶,使兩家同時陷進了戰爭所造成的不幸里。這樣的描寫,其意義已不只是一般化地揭露戰爭給個別家庭帶來的不幸和痛苦,而是反映了民族間的不和睦給兩個民族帶來的苦難。這表明了作者能夠跳出狹隘的民族偏見,對歷史作較為深刻的洞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