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京劇院新編歷史京劇《春秋二胥》將于2015年11月7日晚上演于北京梅蘭芳大劇院。此劇由上海京劇院的花臉名家安平和上海京劇院優秀青年演員傅希如領銜主演,并由京劇界的資深導演續正泰、白云明執導。
《春秋二胥》全劇以申包胥幫助伍子胥從楚國逃到吳國,十九年后伍子胥帶兵攻入楚都,掘 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報父兄之仇。申包胥勸誡伍子胥放下仇恨、捍衛楚國的史實為基礎, 豐富了申包胥幾次勸諫伍子胥的戲劇動作,著重刻畫了伍子胥和申包胥的人物內心及人性的碰撞與糾葛。該劇是以史實為骨架、以人性為血肉創作而成的一部厚重的歷史悲劇。
該劇劇本從醞釀、策劃到成文、定稿歷時四年之久,五易其稿。編劇遵循大史不虛、小事不拘的原則。以“一桌二椅”的美學手段,向京劇本體致敬;以是非拷問人心,探討人性的復雜性的悲劇;給舞臺做減法,極簡主義的表演空間;去奢華、留古樸,帶觀眾走近“考古現場”;古韻悠揚、直指人心,唱腔、音樂只為塑造人物。 
春秋二胥》試圖探討災難面前人性的復雜性,即世事不止黑白、進退如何抉擇、是非拷問人心。仇恨及報復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稟性,是人性復雜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人類始終難以擺脫的心理困境,但是隨著文明的發展和理性精神的蘊育,人類應該有勇氣去思考和避免因為仇恨而帶來的更大的人道災難和人性摧殘。
該劇的故事推進始終圍繞著固定空間楚國城池展開,這也給舞美設計在創作時提供了一個核心的基礎。該劇布景始終以城池為脈絡,布景的變化是伴隨著情節的發展而進行的。觀眾將在舞臺上見到“楚城”、“攻城”、“淹城”、“滅城”四個重要階段。
空靈的風格、極簡的形式、京劇本體的寫意性的運用以及春秋戰國時代的歷史元素的體現構成了此劇的舞美的風格。劇中的“一桌二椅”的舞美手段已從傳統意義的橫向調度走向了縱向調度,既有舞臺的平面空間的調度,又體現在了布景的空間調度。舞臺表演區只留有一塊平臺,簡單、干凈。因為戲曲本身有著極為豐富的藝術手段:演員的流派表演、程式化的手段等。如在舞臺上一人就可以跑出萬里江山、千軍萬馬,這些都是戲曲本身不可替代的寫意特性。舞美設計給舞臺做減法等于是給演員和觀眾做加法。為演員留出足夠的表演空間,其實也是為觀眾留出更多的想象和思考空間。
本劇是一出花臉老生的唱工戲,將有多段反應人物矛盾、掙扎心理的“反二黃”唱腔,旋律感較強、感情色彩較濃。此外,還有兩段表現伍子胥和申包胥十九年后重逢及訣別時的兩人的輪唱,一段“西皮”、一段“反二黃”,既耐聽又耐人尋味。 
配器方面,將會采用大量中國民族樂器。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古代樂器排簫。據悉,排簫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在漢墓和敦煌壁畫里都有出現。排簫的運用將會把劇中的歷史感和人物的悲涼渲染到極致。此外,營造古樸、蒼涼氛圍的古琴、和塤也會運用其中。而描寫人物心理和制造恢宏場面的弦樂也是必不可少的,大、中、小提琴的運用也會令人在觀劇的同時獲得聽覺的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