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9月22日起,音樂劇大師安德魯·勞埃德·韋伯的代表作之一原版音樂劇《劇院魅影》中國首演的第一站在廣州拉開帷幕。《劇院魅影》此次來華巡演共104場,其中廣州就排了整整40場,這樣的演出體量對于音樂劇市場并不繁榮的廣州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雖然《劇院魅影》2013年于上海的演出取得了98%的高上座率,但對于廣州來說,很多人心里沒底。截至10月6日,廣州演出的盛況讓主辦方四海一家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對國內音樂劇市場有了信心,從9月22日至今半個月的時間內,《劇院魅影》此次在廣州大劇院的演出票房已經超過3000萬元,上座率平均達九成以上。
首日票房超百萬
話題刷爆朋友圈
9月22日下午6時左右,廣州大劇院門口擠滿了觀眾,首演當日盛況空前,演出結束后臺下掌聲經久不息,演員們三次返場致謝。據悉,《劇院魅影》廣州開票當日票房就超過了100萬元,這對于廣州的音樂劇演出市場來說幾乎是個奇跡。“在此之前,我們沒有一部劇能取得這樣的票房紀錄。”廣州大劇院票務中心工作人員告訴南方日報記者。
“一開始確定40個場次的時候,我擔心廣州觀眾是不是‘消化’得了,但現在看來擔心是多余的。”主辦方四海一家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市場總監李真說。
此次的《劇院魅影》廣州巡演緣何能票房火爆?對娛樂演出產業有多年營銷經驗的前媒體人泊明坦言,自己6歲的女兒聽不懂英文,卻真正覺得“戲好看”。在全場2小時40分鐘的演出共有22次場景轉換,其中一場景甚至用到了250公斤的干冰機制造煙幕效果。為了保證這些復雜場景的完美呈現,后臺共有5臺計算機做總控調度。為實現舞臺效果,機械舞臺上共設置有150個暗門。如此大手筆的精良制作,著實令很多羊城觀眾大開眼界。
富有張力的戲劇結構、詭異的情節、懸疑的效果,《劇院魅影》準確地調動了廣州觀眾的欣賞口味。除此之外,互聯網時代下傳播模式也不容小覷。開場前在劇院外拍照、中場休息時在場內拍照、演出時對著舞臺上拍照的觀眾很多,“魅影”的話題也連續半個月刷遍了很多人的微信朋友圈。
上座率超過九成
未來市場潛力大
《劇院魅影》是近年廣州少有的引進品牌大劇。引進并運營此次《劇院魅影》巡演的四海一家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田元表示,引進《劇院魅影》這樣的國際劇作,一方面是將國際最好的音樂劇作品帶給國內觀眾,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借《劇院魅影》這樣的音樂劇經典品牌,培育國內音樂劇的觀眾市場。
近年來,廣州演出市場先后迎來《貓》《音樂之聲》《巴黎圣母院》《媽媽咪呀!》等多部經典音樂劇的英文版或中文版,其中《巴黎圣母院》《媽媽咪呀!》中文版都進行了第兩輪重演,后者的演出場次更達到了48場。但《劇院魅影》可謂是最為火爆的一次,僅廣州方支付給版權方的演出費就達千萬元,再加上該劇長達三周的裝臺時間必須占用劇場,演職人員的差旅費、吃住行等等,數目就更加驚人。
高昂成本存在極大的市場風險。此前音樂劇《巴黎圣母院》兩度登陸廣州,第一輪賠本,第二輪僅僅收回了成本。此前《媽媽咪呀!》中文版在廣州的第一輪32場達到七八成的上座率,而這次超過九成的上座率,毫無疑問讓演出方看到了廣州高雅演出市場的潛力。
田元認為,像《劇院魅影》這種世界級經典的音樂劇,最終目標是做中文版,但目前國內還缺乏能出演該劇的演員。“目前,我們仍需要引進一些世界級的音樂劇以培養國內市場,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由于國內音樂劇市場目前仍不成熟,引進劇目往往拉不到贊助,田元呼吁更多的投資人,投身到音樂劇行業共同開拓這一市場。“不是說一個人看了《劇院魅影》,就成了有文化消費的人,他可以平時去看場電影,去看場話劇,聽場音樂會,甚至跟孩子去看一場親子戲劇。希望能引導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影院、走進劇場,讓文化消費成為廣州人的日常消費習慣。”田元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