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北京市文化局主辦、北京市演出公司承辦的“2015年北京金秋優秀劇目展演”參演作品,9月4日-5日,北京人藝原創話劇《故園》在首都劇場亮相。這部作品是對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暨臺灣光復70周年的紀念!豆蕡@》將戰爭題材搬上舞臺,以臺灣會館為背景,講述了自1937年北平淪陷開始,為贖回臺灣會館產權而來的臺灣教書先生林文軒與居住在小院的北平石匠何長貴間,從糾葛不斷到榮辱與共,共同抗敵的故事。通過特殊歲月里的抗爭故事,喚起每個人的民族情感。
抗戰題材在話劇舞臺上屢見不鮮,而《故園》選擇了獨特的視角:文化抗戰陣地,表現中國人對于文化侵略的不屈抵抗。不直面戰爭和戰場,卻表現中華兒女在民族危難時刻的不屈抗爭,是《故園》最大的特點。與此同時,以講述老北京故事見長的北京人藝舞臺上也首度出現了“臺灣人的身影”。
在一部劇中既描寫臺灣人,又表現北平人,《故園》里對人物的塑造無疑是全劇的亮點。北京人藝實力派演員仇曉光出演了劇中的北平人——石匠何長貴,臺灣教書先生林文軒由北京人藝青年演員鄒健扮演。劇中其他人物無論是進步青年槐花、北平青年大寶、抗戰英雄小龍,還是從北平流落臺灣的郝淑賢、一眾心懷故鄉的臺灣有為青年,均性格分明,讓人印象深刻。
用寫意的手法打破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讓舞臺更為自由,從而營造精神家園的意向是《故園》舞美呈現的主題。除了寫意的布景,舞臺表現上也穿插了回憶等虛實相間的手法,利用轉臺區分舞臺空間,依靠表演支撐劃分區域,《故園》讓觀眾更加關注演員的表演。
《故園》以其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受到觀眾們的歡迎。正如導演唐燁所言,即使在和平年代,對于文化傳統的守護依然是一件不能被忽視的事,希望用這部戲喚起大家對文化傳統的關注和守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