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大劇院的第五劇場“北京喜劇院”自今年七月盛大開幕,接連演出了陳佩斯導演喜劇《戲臺》、美國電光火線劇團《丑小鴨》以及臺灣果陀劇場的爆笑辦公室喜劇《五斗米靠腰》等精彩好戲,為京城觀眾提供了一個近距離欣賞喜劇藝術,感受喜劇魅力的專業劇場。而在北京喜劇院開幕演出季中的又一部精彩好劇,原創京味兒喜劇《我不是保鏢》即將于9月2日至9日登臺亮相,讓觀眾在會心的笑聲中感觸到重“義”敬“藝”的精神傳承。8月24日,《我不是保鏢》導演黃凱攜手該劇主演李菁、何云偉在國家大劇院新聞發布廳出席媒體見面會,共同介紹原創京味兒話劇《我不是保鏢》的精彩看點。
量身打造,李菁、何云偉跨界演喜劇
曲藝元素巧融合
《我不是保鏢》的導演黃凱,曾指導《我不是李白》、《招租啟示》、《北京一夜》、《仲夏夜之夢》等多部舞臺劇作品,并榮獲全國戲劇文化獎?話劇金獅獎、第一屆北京大學生戲劇節最佳導演、第八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新人、香港戲劇金紫荊勛章等多個獎項,收獲業內很高的評價。而《我不是保鏢》一劇,是黃凱導演與李菁、何云偉二人繼相聲劇《北京一夜》之后的第二次合作!拔覀人非常喜歡曲藝,在和李菁、何云偉第一次合作之后,發現我們有很多的共同語言,《我不是保鏢》的創作,可以說是為他們量身打造。我們對這部劇的操作觀念非常相近,一拍即合,雖然是從傳統相聲《大保鏢》中汲取的靈感,但都認為在表演層面應該更靠近戲劇,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相聲劇。可以說《我不是保鏢》是一部有著完整戲劇結構,不只在語言上下功夫,而是更多關注戲劇行動的舞臺喜劇作品。”
針對李菁、何云偉相聲演員的特點,黃凱導演將曲藝巧妙安插在戲劇情境之中。由李菁飾演的聚藝社大師兄李上進,因為在國喪期間朝廷不準演出而斷了生計,便帶著師弟師妹們當街賣菜,用改行做生意的方式把北京胡同吆喝這種地道京腔京韻加以展現,讓人不免聯想到經典相聲《八大改行》。而當李上進誤打誤撞給喬裝潛逃的貪官“五百二”當上“保鏢”,更是憑借著自己在舞臺上學來的一身本事一路趟鏢,倒也有驚無險,笑料不斷?僧斠恍腥擞錾狭思炔唤儇斠膊唤偕粓蠹页,由何云偉飾演的呆萌“劫匪”何迷瞪時,巧舌如簧的李上進也沒了轍。可巧何迷瞪也是位天天泡戲園子的曲藝迷,二人幾個回合比拼下來倒也志趣相投、惺惺相惜。聚義客棧里一場劍拔弩張的黑夜刺殺戲碼脫胎于京劇《三岔口》,驚險刺激之余又將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能夠在狹小空間內加以形象說明。而劉寶瑞經典相聲《風雨歸舟》也被靈活運用到劇情中,曲藝出身的李上進想出這個辦法來誘使貪官交出贓款,也十分貼切自然。
現場伴奏,卡在點上抖包袱
針砭時弊見真章
黃凱導演介紹在《我不是保鏢》一劇中,既有李菁、何云偉這樣的專業相聲演員,也有專業的舞臺劇演員與其搭戲。“相聲演員更喜歡在大的劇情框架上加包袱,戲劇演員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如何與觀眾互動等一些即興喜劇技巧。但作為導演需要做到掌控舞臺,卡在節奏上制造戲劇沖突增強喜劇效果,這就需要強調演員的舞臺行動力,才能讓戲劇舞臺更具活力。”李菁也提到自己對于相聲、相聲劇和喜劇的不同看法:“從出演《春節聯歡晚飯》到《北京一夜》再到這部《我不是保鏢》,逐步發現了舞臺喜劇區別于相聲或者相聲劇的獨特魅力。同樣靠語言藝術刻畫人物,相聲可以自由地跳進跳出,可以即興發揮,但出演一部完整的舞臺喜劇對演員的要求也更高,會要求你去走近人物、塑造人物,不為‘包袱’而‘包袱’。曲藝還是屬于比較小眾的藝術門類,希望能夠通過這樣一種方式讓更多的年輕人走進劇場,更多的接觸和了解傳統曲藝中的精華。”
在《我不是保鏢》的舞臺上,京韻大鼓、單弦兒、非洲鼓、電吉他等中西混編樂隊的現場伴奏也是非常新鮮有趣的嘗試。黃凱介紹:“戲劇舞臺的‘現場感’是其他藝術形式無法復制的,在中國傳統曲藝舞臺上,樂手琴師也是一直在現場,時刻感受演出的整體氛圍。我希望《我不是保鏢》在保持傳統的前提下更加現代,讓觀眾有代入感,所以加入了更民族、更自由、更當代的表達,希望能得到觀眾的喜愛!倍段也皇潜gS》對借古喻今針砭時弊的反腐話題處理地十分“接地氣”,令觀眾會心一笑。著名劇作家李龍吟曾在觀劇后提到:“《我不是保鏢》是一臺生動有趣,讓觀眾在笑聲中看抓貪官解氣的好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