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楊派-楊寶森創(chuàng)立的京劇老生流派
老生楊(寶森)派成熟于50年代,其主要成就在于具有鮮明特色的唱腔與演唱風格,是楊寶森由譚(鑫培)腔入,自余(叔巖)腔出。充分地揚長避短進行藝術(shù)創(chuàng)造的成果。楊寶森初學(xué)譚派,青年時期致力于研習(xí)余派唱腔,均有成績。30歲以后逐漸吸取譚、汪(桂芬)諸家之長,對余腔有所變革。后嗓音再度發(fā)生變化,在琴師楊寶忠、鼓師杭子和的輔助下,盡量舍短用長,創(chuàng)立了既出于余派、又大大有別于余腔的楊派唱腔。
楊寶森(1909年10月9日—1958年2月10日),出生于北京。字鐘秀,別號時齋,祖籍安徽合肥,京劇演員,工老生 。
1917年,楊寶森開始隨父親楊孝方學(xué)武生。1920年,在蒙師裘桂仙的介紹下,楊寶森開始在斌慶社科班搭班學(xué)藝,第一次公演是在吉祥戲院演唱京劇《朱砂痣》 。1924年,首次南下赴上海演出,包括劇目《定軍山》《汾河灣》等。1925年,因在上海連演三個月,導(dǎo)致嗓音極度疲勞,只得息影 [3]。1929年,在倒倉息影五年后,嗓音開始逐漸恢復(fù),并灌錄了多張唱片,包括《七星燈》《馬鞍山》等。1934年,在北京正式搭班演戲 [3];11月,隨梅蘭芳赴山東濟南演出。1939年2月,以京劇群戲《雁門關(guān)》受到諸多關(guān)注。1940年,組班寶華社。
1942年,寶華社演出劇目《四郎探母》受到諸多觀眾觀看,楊寶森也因此被選入“四大須生”行列 。
1946年,參加“全滬名伶盛大京劇會串”演出。1951年,在上海為抗美援朝義演京劇《搜孤救孤》。1956年3月,寶華社被吸納進天津京劇團,楊寶森任團長。1957年,天津市京劇團一分為二,楊寶森率一團赴山東巡回演出 。1958年1月28日,楊寶錄制了最后一版京劇《文昭關(guān)》的錄音 。1958年2月10日凌晨2時,楊寶森因高燒引起急性肺炎逝世,享年49歲。
在20世紀50年代,楊寶森在精研譚、余的基礎(chǔ)上,揚長避短地進行藝術(shù)創(chuàng)造,成就了以韻味取勝、從細微處體現(xiàn)旋律、細膩而不瑣碎、耐人回味的藝術(shù)風格,世稱“楊派”。
京劇楊派藝術(shù)特色
楊寶森的唱腔、唱法,純以韻味取勝,他的嗓子寬厚而低沉,音色不夠明快,音域也不廣,不宜于大起大落、激昂高亢的唱腔,他避開余派的立音、腦后音唱法,代之以自己的擻音和顫音。又利用較低部位如喉、胸的共鳴而使發(fā)聲深沉渾厚,行腔與吐字力求穩(wěn)重蒼勁,不浮不飄,如寫字之筆筆送到。楊寶森的唱腔簡潔大方,雖少大幅度的起伏跌宕,卻于細微處體現(xiàn)豐富的旋律,細膩而不瑣碎。他的唱腔舒展平和,至晚年雖嗓音甚或臨場失潤,仍能以圓熟的行腔來彌補,而不顯枯澀生硬。其代表作《空城計》中的大段唱工,以古樸恬淡的韻味給人以醇美的印象,于心平氣和中蘊含深厚的感染力。另一名作《文昭關(guān)》則在譚、余的神韻中化入汪(桂芬)派唱法,成為楊派唱法再創(chuàng)造的典型,蒼涼慷慨,十分吻合劇中人物的處境和心情。楊做工穩(wěn)健老練,表演富書卷氣,善于以概括手法刻畫典型人物。靠把戲也有一定造詣,但晚年很少演出。《擊鼓罵曹》一劇以疾徐中節(jié)的鼓法獨擅勝場。
聲
楊寶森的嗓音寬厚、圓潤而又蒼勁,韻味很濃郁。雖不擅長高音,但中、低音的音色很厚,音量很大。楊寶森力圖根據(jù)自己的嗓音條件取得余叔巖所經(jīng)達到過的藝術(shù)效果。由于高音有局限,他不易產(chǎn)生余派那樣的“立音”,但他運用了種種技術(shù)手段,卻在中、低音部分的回旋之中,產(chǎn)生了新的強烈效果,逐漸形成了楊派風格。其演唱富于彈性和韌性,在音收放方面很善于控制。因此,他的聲音寬、厚、響而不笨重,能夠相當靈活地唱好一些纖巧的小腔。
腔
楊寶森在唱腔唱法上,以曲折、深邃取勝。對于帶有悲劇氣氛的唱腔,固然特別擅長,而一些歡快、明朗的唱腔,他也唱得很有色彩,因而他的唱腔有多方面的表現(xiàn)力。他的演出劇目雖然基本都是傳統(tǒng)戲,但他“老戲新唱”,對每一出戲的唱腔幾乎都作過一番新的琢磨。在個別劇目中,他還譜制了不少新旋律,較大幅度地豐富了原有唱腔。他在演唱中經(jīng)常采用“耍板”的方法,而且“耍板”的幅度較大、較明顯。這個方法就是讓本當落在板眼上的字不落進板槽內(nèi),達到仍然有節(jié)奏,同時又靈活多變的效果。在他晚年的演出中,還進行過某些更大膽的“耍板”試驗。作為探索他并不一一肯定和保留,有時用過一、兩次又放棄了,但他力圖將板腔用活的意圖顯而易見,表現(xiàn)手段則層出不窮。
速
楊寶森的唱腔節(jié)奏速度既高度穩(wěn)定而又變化多端。他在“尺寸”處理方面,總的說是要求舒展,和余叔巖的要求緊湊不同,而舒展與緊湊又非對立。按照楊寶森自已的唱法,對一些余派唱段的“尺寸“也大多作過一番新的處理。例如《李陵碑》中的大段【反二黃】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他在進一步發(fā)展前人的構(gòu)思下,把劇中前面【慢板】的“尺寸”唱得比譚派唱法更快,而把后面【快三眼】的“尺寸”唱得比譚派慢一些。經(jīng)他這一處理,這段唱腔真正做到了一氣呵成。在唱段中,他多處運用了“耍板”的唱法,讓節(jié)奏有變化。另外,還運用了一些他獨有的技術(shù)手段,在某些戲詞上裝點了一種大幅度的“擻音”,單亮出去,使整個唱段的激憤情緒更為強烈。
力
楊寶森的行腔很有力度,飽滿而充沛,尤其是長拖腔,行腔時連綿不斷,層層推進。在這種行腔里,他氣息運用的一些特點,是從太極拳的用氣方法中取得借鑒的,要求連貫均勻、自然圓活,給人以協(xié)調(diào)完整的感覺。他行腔中所運用的力是一種很自如的力、一種有節(jié)制的力,而不是拙力。
字
楊寶森在字韻方面也高度講究,他繼承了譚、余這一大派系“用湖廣音念中州韻”的傳統(tǒng),而且繼承了余叔巖十分考究字音、字義的可貴精神。除了字音準確、清楚,而且各個轍口的字都潤飾得很美。他對每個字的字頭、字腹、字尾都精心處理。在行腔中,他把字音處理得相當適度,不緊不松,既美又圓,不變音音走音
京劇楊派代表劇目
楊派劇目很多,除上述《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全部《鼎盛春秋》《擊鼓罵曹》外,《大保國、探皇陵、二進宮》《問樵鬧府、打棍出箱》《王佐斷臂》《洪羊洞》《碰碑》《清官冊》《桑園寄子》《二堂舍子》《紅鬃烈馬》《賣馬》《打登州》《捉放曹》及《珠簾寨》《定軍山》《陽平關(guān)》《朱痕記》《搜孤救孤》《烏盆記》《摘纓會》《一捧雪》《桑園會》《四郎探母》等均有明顯的楊派藝術(shù)特色。
京劇楊派主要弟子
楊寶森門人有程正泰、李鳴盛、梁慶云、朱云鵬等,私淑及再傳弟子為數(shù)更多,如葉蓬、楊乃彭、張克、李軍、于魁智、楊少彭等,是近年來影響頗大的流派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