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出現(xiàn)場。
優(yōu)雅舒緩的昆曲,演繹著扣人心弦的故事。昨晚,在北京梅蘭芳大劇院,上演了小劇場昆劇《六道圖》。這也是由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江蘇省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主辦的江蘇文藝名家晉京——羅周編劇作品展演的首場演出。值得一提的是,被譽為“揚劇王子”的李政成,在這部劇中跨劇種演繹了昆劇。
兩朵“梅花”聯(lián)袂出演
《六道圖》取材于唐人筆記《酉陽雜俎》,改寫“吳道子嫉妒畫壇新秀皇甫軫繼而買兇殺人”的傳說,繪寫了畫圣吳道子創(chuàng)作驚世之作《六道圖》的心路歷程,叩問追逐藝術理想過程中的犧牲。
《六道圖》是為梅花獎、文華表演獎、紫金文化獎章獲得者石小梅量身定制,劇作謹守傳統(tǒng)昆劇曲牌聯(lián)套規(guī)范,張揚小生行當之美,注重對人物心理、情感的深入開掘,探求昆劇藝術表現(xiàn)力之新高,也期望成為立得住、傳得開、留得下的當代昆劇精品。

觀眾們看得聚精會神。 王鑫 王璐 攝
劇中另一位主要角色盧罌公則由梅花獎、文華表演獎、紫金文化獎章獲得者李政成飾演。李政成也是揚劇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出生于梨園世家,工文武老生,受教于京、昆、揚劇名家,是京、昆、梆表演藝術家裴艷玲入室弟子,擅演《夜奔》《掃松》《沉江》等昆劇劇目。此次跨劇種藝術大師的攜手合作,堪稱當代戲曲演劇史上一段佳話。
在劇中,石小梅與李政成演繹了一對用生命奔赴藝術的師生。故事的結(jié)尾,當盧罌公飲下毒酒,殺害老師的吳道子真真切切感受到了那苦極、惡極的“地獄”,從此他將終生飽受良心煎熬再不得解脫。也由此,吳道子畫出了此前苦求不得的“地獄道”。
《六道圖》帶觀眾們經(jīng)歷了一遭地獄輪回。戲里盧罌公說“圖比天大”,在“六道圖”勸人為善的藝術宗旨下,那種從人性本來中生發(fā)的惡,卻成了推動吳道子尋求藝術之美的重要動力。在如夢似幻的體驗中,這部劇將藝術與人性的悖反辯證地呈現(xiàn)出來,別具思想震撼力和藝術感染力。
“揚劇王子”昆曲演繹
在《六道圖》中,李政成跨劇種飾演盧罌公一角,他的表演風格既植根于傳統(tǒng)戲曲的美學,又通過細膩的情感投射與現(xiàn)代戲劇的張力表達,塑造了一個兼具矛盾性與悲劇性的藝術形象。
在劇中,盧罌公作為吳道子的啟蒙恩師,行當上需體現(xiàn)“遍閱世事”的滄桑感與“犧牲成全”的決絕性。李政成在念白處理上嚴格遵循昆曲的吐字歸韻規(guī)范,如劇中“濁酒一壺,炎涼可知”一句,通過抑揚頓挫的聲調(diào)變化,既傳遞出對弟子疏離的隱痛,又暗含對藝術傳承的執(zhí)著。而在肢體語言上,他融入了揚劇文戲武唱的節(jié)奏感,例如盧罌公飲鴆酒前的踉蹌步態(tài)與髯口抖動,將人物內(nèi)心的掙扎外化為極具張力的舞臺動作,形成“靜中有動”的戲劇效果。

盧罌公這一角色的復雜性在于其行為的悖論性——以“弒師”成就藝術,既是對弟子的深沉之愛,也是對藝術真理的殘酷獻祭。李政成的表演精準捕捉了這種矛盾性:在與吳道子的對戲中,他通過眼神的微妙轉(zhuǎn)換與語調(diào)的收放,層層遞進地揭示角色“以死點化”的深層動機。尤其在毒酒遞送的關鍵場景,他的肢體語言從最初的克制到最終的爆發(fā),將人物從隱忍到?jīng)Q絕的心理轉(zhuǎn)變推向高潮,形成強烈的戲劇沖擊。
在劇中,李政成的表演并未拘泥于傳統(tǒng)末行的固化表達,而是通過虛實結(jié)合的手法賦予角色現(xiàn)代性解讀。在極簡舞臺上的一桌二椅中,他利用黑白服飾的視覺隱喻,將道家“陰陽相生”的哲學觀融入角色互動。此外,他在盧罌公魂魄現(xiàn)身的場景中,以飄忽的臺步與虛實交替的唱腔,打破生死界限,既呼應昆曲“寫意”傳統(tǒng),又呼應現(xiàn)代劇場對人性異化的探討。
作為揚劇領軍人物,李政成坦言跨劇種合作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挑戰(zhàn),但正是這種“忘我”的投入,使他表演超越技術層面,直達精神共鳴。盧罌公臨終前的唱段,李政成以氣若游絲的聲線與顫抖的身姿,將角色肉體消亡與藝術永生的雙重性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呼應了他本人“技為藝服務”的藝術理念。這種表演不僅是對角色的詮釋,更是對戲曲演員“以生命滋養(yǎng)藝術”職業(yè)精神的隱喻。
通訊員 湯玉祥
記者 王鑫 王璐 責任編輯:文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