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流派的產生發展及代表人物 京劇流派主要是指演員的表演藝術風格和藝術特點,并且這種風格特點得到師承和傳播。一個劇種中出現不同的流派是藝術發展的必然產物,多種流派的形成是藝術昌盛的反映。京劇旦角主要分為四大流派:梅派、程派、荀派、尚派。 京劇流派產生發展 流派的形成 京劇流派的形成不外有三:一是集百家之大成,取長補短,兼容并蓄,融合于一身,而不是簡單地繼承某派創始人或傳人的藝術衣缽。二是在表演上具有自己獨特的,系統的,符合觀眾欣賞要求的理論根據和藝術創造,并在頻繁的實踐中得到觀眾的理解和熟悉,而不是通過評選、大賽和某位專家的批準。三是必須建立以主演為中心的創作和表演團體,從編劇、演員、作曲、樂隊、服裝上形成統一的藝術風格。例如四大須生的余、言、高、馬,都是在繼承譚、孫、汪等前輩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特長,在長期的演出中逐漸形成了簡約明快的余派,委婉俏麗的言派,高亢挺拔的高派,瀟灑飄逸的馬派。四大名旦的梅、尚、程、荀則是在繼承陳德霖、孫怡云、王瑤卿等前輩藝術的同時結合自己的本身條件發展成莊重深邃的梅派,矯健流暢的尚派,深沉含蓄的程派,自然質樸的荀派。三大名凈的金、郝、侯則是在學習何桂山、黃潤甫、金秀山等前輩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發展成以重唱工的金派銅錘、以"架子花臉銅錘唱"為特點的郝派架子花臉和以表現人物精氣神為特征的侯派架子花臉。 京劇形式藝術 京劇是一種以演員表演為中心的舞臺藝術。蔣錫武在《京劇精神》一書中,認為明、清兩代的戲曲從劇本和表演兩端對元雜劇進行了“傾斜”的發展。即明代到清初的傳奇是“劇本中心”、或者說是“劇作家的時代”;而后來則開始了戲曲“向表演為中心”轉移的時代。而京劇則是這種“表演中心時代”最后的高峰。所以,提起京劇流派,不得不提譚鑫培、梅蘭芳、楊小樓等一大串藝術家的名字。一百多年來,京劇各個行當都出現了不少流派,如老生行中有譚(鑫培)派,汪(桂芬)派,余(叔巖)派,高(慶奎)派,馬(連良)派,言(菊朋)派,麒(麟童)派,楊(寶森)派等等。旦角中有梅(蘭芳)派,程(硯秋)派,尚(小云)派,荀(慧生)派等等。凈行中有金(少山)派,裘(盛戎)派等等。丑行中盡管流派的形成受條件限制而不太明顯,但是文丑中的蕭(長華)派,武丑中的葉(盛章)派亦是觀眾所公認的。 京劇流派的發展 在京劇發展的不同階段,流派藝術呈現著不同的特征。京劇是徽班兼收、融合了徽戲、漢劇、昆曲、梆子等許多劇種逐漸形成的一個新劇種,早期京劇的流派呈現了來自不同地方、不同聲腔劇種藝術家的地方文化特征。京劇“老三鼎甲”是“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他們在美學風格上的差異,已經初露端倪:秋文在《古中國的歌棗京劇演唱藝術賞析》中稱程長庚是“于氣勢中見韻味”,而余三勝是“于韻味中見氣勢”,但是他們的更顯著的區別則在于他們的地方劇種特征上。程長庚因是安徽人,出身徽班,演唱多徽音,被稱為“徽派”;余三勝是湖北人,原是漢調演員,演唱多湖廣音,又稱“鄂派”;張二奎是“直隸產”,演唱吸收了京腔、梆子的特點,喜用京音,所以“奎派”又稱“京派”。 隨著京劇藝術的日益成熟,藝術共識程度逐步提高,湖廣音、中州韻、尖團字的音韻規范等一系列藝術法則逐步確立,京劇流派的發展也就朝著表演技藝的專門化、個性化方面深入發展了。到了譚鑫培時代創立了真正以個人風格標志的“譚派”。“譚派”,是京劇有史以來傳人最多、流布最廣、影響最大的老生流派,以技藝全面、精當,注重刻劃人物性格為主要特色。譚鑫培對于前人藝術的繼承,做到了不拘一格,兼收并蓄,并結合自身的條件擇善而從,加以融化、整合,化為自己所有,因而形成了超越前人的表演體系。在譚鑫培的時代,創立了“名角挑班制”這種新的劇團經營體制。這既是京劇表演藝術個性化發展的重要標志,又是形成演員個人表演藝術流派的重要條件。 京劇流派的發展也推動了京劇藝術整體格局的建設。一直到譚鑫培的時代,京劇是一個以老生為主的劇種。旦角王瑤卿的崛起,則使京劇開始了生旦并重的新格局。在王瑤卿之前,京劇旦角的表演,青衣重唱,花旦重念、做,刀馬重工架、武打,分工嚴密。王瑤卿集前輩旦行藝術之大成,進行創造。他突破了這種嚴格分工的界限,融匯青衣、花旦、刀馬旦的唱、念、做、打,開拓擴了旦行演員的新道路,促進了旦角與生角并駕齊驅的發展,成為京劇歷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一生從藝、授藝60年,世稱“王派”,是清末以來傳人最多、影響最廣的旦行流派。 在京劇發展的早、中期,流派的創立除了個人表演風格特點以外,往往是對于本行當的藝術有宏觀的、規范性的建設,除了譚鑫培、王瑤卿以外,武生中楊小樓的“楊派”的形成就為武生的表演確立了“武戲文唱”這種帶有哲學意味的藝術觀念和藝術準則,衣被不止一代,影響到許多別的行當,而被稱為“國劇宗師”。
而當京劇藝術發展到一定的水平之后,流派的發展就多趨于分工精細、專門化程度更高,往往使前人“大而化之”的地方更加豐富、細致,所謂“具體而微”。“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云)可以說是從不同的角度完成了王瑤卿的未竟功業,余叔巖、高慶奎、言菊朋、馬連良等則是“譚派”的不同延伸。早期的京劇演員往往文武并重。生行從程長庚、楊月樓到譚鑫培都是老生、武生都演,而譚鑫培之后的流派,老生、武生就分工明確,偶有李少春、高盛麟這樣的演員反而被看作特例了;花臉在何桂山的時代也是銅錘、架子甚至武花臉兼演,到了金秀山、黃潤甫銅錘、架子就分道揚鑣,雖然后來的郝壽臣提出“架子花臉銅錘唱”,金少山、裘盛戎都號稱“兩門抱”,但側重點是畢竟是很明顯的。而隨著表演藝術不斷的向高、精、尖發展,演員的分工就越來越細了,像楊寶森、李多奎、張君秋等流派就專門致力于唱工藝術的發展。 1949年以后的京劇界普遍引進了蘇式大劇院模式,逐漸取消了名角挑班制度。京劇藝術的創作進入了一種新的狀態。雖然楊寶森、張君秋、裘盛戎等流派是在五十年代流傳開來的,但是他們的藝術都是在四十年代后期就走向成熟,形成自己鮮明的特點了。全國各地雖然陸續創建一批新型戲曲院校,培養了新型的京劇人才。但傳統意義上以演員個人為標志的京劇流派則不再出現。 京劇流派之四大須生 :四大須生,指四位著名的京劇老生表演藝術家。在京劇史上,有前四大須生和后四大須生的說法。而在前四大須生和后四大須生中馬連良均榜上有名,因此,列名四大須生的著名京劇演員有七位,他們分別是:余叔巖、言菊朋、高慶奎、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 京劇流派之四大名旦:在1927年,北京《順天時報》舉辦評選“首屆京劇旦角最佳演員”活動,結果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當選,被譽為京劇“四大名旦”。 京劇流派之四大流派:梅派,程派,荀派,尚派 在各種藝術中形成不同的學派是很自然的。諸如表現派、體驗派、抽象派、印象派、意識流等。而京劇中的學派都是以演員的名字命名的,所謂梅派,程派等等。這是因為京劇是以主演為中心的演員藝術,都是通過演員本人廣泛學習與繼承前輩的表演技藝,結合本身的性格愛好、生理特征和藝術修養在藝術上所形成的不同的藝術見解,并據此所創造的獨具特色的表演劇目、方式和手段,經過頻繁的演出實踐,得到觀眾的承認和歡迎,從而在京劇舞臺上形成以主要演員的藝術個性和獨特的創造形成了自己的藝術潮流和學派。 京劇主要流派及創始人 京劇流派劃分:京劇的流派習慣上以創始人的姓來命名,各行當被公認的主要流派大致如下: 角色分類 流派(創始人) 老生: 譚派(譚鑫培);汪派(汪桂芬);孫派(孫菊仙);汪派(汪笑儂);王派(王鴻壽);李派(李洪春); 劉派(劉鴻聲);余派(余叔巖);言派(言菊朋);高派(高慶奎);馬派(馬連良);麒派(周信芳); 新譚派(譚富英);楊派(楊寶森);奚派(奚嘯伯);唐派(唐韻笙)。 武生: 俞派(俞菊笙);李派(李春來);黃派(黃月山);楊派(楊小樓);蓋派(蓋叫天)。 小生: 程派(程繼先);德派(德珺如);姜派(姜妙香);葉派(葉盛蘭)。 旦角: 陳派(陳德霖);王派(王瑤卿);梅派(梅蘭芳);尚派(尚小云);程派(程硯秋);荀派(荀慧生); 筱派(筱翠花);黃派(黃桂秋);張派(張君秋);徐派(徐碧云);杜派﹙杜近芳﹚趙派(趙燕俠); 閻派(閻嵐秋);朱派(朱桂芳);宋派(宋德珠);關派(關肅霜)。 老旦: 龔派(龔云甫);李派(李多奎);孫派(孫甫亭);羅派(羅福山);李派(李金泉)。 花臉: 何派(何桂山);金派(金秀山);裘派(裘桂仙);金派(金少山);郝派(郝壽臣);侯派(侯喜瑞); 裘派(裘盛戎);袁派(袁世海);錢派(錢金福);黃派(黃潤甫)。 丑角: 蕭派(蕭長華);傅派(傅小山);葉派(葉盛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