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小紅帽票務平臺 > 京劇戲曲知識 > |
|
|
末角是中國傳統戲曲(如川劇、京劇等)的重要行當之一 |
|
|
時間:2025.04.13 作者:梅蘭芳大劇院網站管理員 點擊:159次 |
|
|
末角是中國傳統戲曲(如川劇、京劇等)的重要行當之一 末角是中國傳統戲曲(如川劇、京劇等)的重要行當之一,主要扮演中年或老年男性角色,具有以下核心特征: 一、歷史淵源與角色定位 起源與發展 末角最早可追溯至宋雜劇,明清時期成為獨立行當,近代在部分劇種(如京劇)中逐漸并入生行,但在漢劇等劇種仍保留為主要行當。 職能演變 傳統末角常承擔“引戲”職能,即最先出場引導劇情(反“首”出場之意得名“末”)。在川劇中,末角被稱為“生角”或“須生”,專指戴假須(“口條”)的男性角色。 二、表演特點與人物類型 表演風格 1、以念白清晰有力、動作沉穩老成為主,注重聲音抑揚頓挫和表情細膩變化。 2、角色多端莊嚴肅、老成持重,如《李陵碑》的楊六郎、《文昭關》的皇甫訥等。 人物形象 1、多為正面人物,如忠臣、家院、文人雅士,性格耿直剛強或儒雅深沉。 2、在川劇中常表現為“言行有分量、赤膽忠心”的男性形象。 三、現代戲曲中的變遷 行當合并 多數劇種(如京劇)已將末角歸入生行,僅作為次要角色出現;部分地方劇種仍保留獨立末角行當。 文化價值 盡管戲份減少,末角仍承載著傳統戲曲的深厚文化內涵,尤其在表現中年男性社會角色與倫理觀念上具有不可替代性。 總結:末角是戲曲史上承前啟后的行當,其表演范式與角色定位反映了中國傳統藝術對年齡、身份與社會責任的獨特詮釋。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