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小紅帽票務平臺 > 京劇戲曲知識 > |
|
|
宋德珠京劇“宋派”創始人,四小名旦之一,京劇武旦挑班的第一人 |
|
|
時間:2025.04.08 作者:梅蘭芳大劇院網站管理員 點擊:112次 |
|
|
宋德珠京劇“宋派”創始人,四小名旦之一,京劇武旦挑班的第一人 宋德珠京劇“宋派”創始人,四小名旦之一,京劇武旦挑班的第一人,工刀馬旦、武旦,以武功和“出手”見長。 宋德珠(1918年12月3日一1984年7月18日),京劇演員。宋德珠是京劇史上武旦挑班的第一人。他完整地、系統地繼承了武旦行當的種種技藝,兼采前輩九陣風(閻嵐秋)、朱桂芳、余玉琴、郭際湘、十陣風(張善亭)等諸家之長,集京朝派武旦、刀馬旦精華之大成,練出了很多驚人絕技,創造了富于個人特色的藝術美,他的武戲具有“美、媚、脆、銳”的藝術風格。 宋德珠(1918年12月3日,農歷戊午年冬月初一日 一 1984年7月18日,農歷甲子年六月二十日) [1],京劇武旦。原名宋寶祿,號穎之。祖籍天津,1918年12月3日生于北京崇文門外河泊廠一個漁行家庭里。 宋德珠一九三零年成為中華戲曲專科學校第一期“德”字班學生,初學老生、小生,老師看他眉宇清秀,雙目有神,動作敏捷干凈,毯子功、把子功都很出色,是個武旦材料,就讓他改為專工武旦。在校期間,學校安排張善亭、朱玉康等老師傳授他蹺功、出手、武打等特技藝術,延聘閻嵐秋、朱桂芳、余玉琴、郭際湘、諸如香等老師傳授《打青龍》《金山寺》《扈家莊》《奪太倉》《青石山》《泗州城》《丑榮歸》《貴妃醉酒》等戲,王瑤卿、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筱翠花等京劇大師也對他另眼相待,寵愛倍至。 王瑤卿親自傳授他《四郎探母》《雁門關》《賀后罵殿》《三娘教子》《法門寺》《女起解·玉堂春》《王寶釧》等戲。 程硯秋授其《玉獅墜》《游園驚夢》,尚小云授其《金山寺》,荀慧生授其《花田八錯》,筱翠花授其《辛安驛》, 梅蘭芳也曾多次指教其《霸王別姬》《鳳還巢》等戲的演出。 宋德珠1974年起正式調入河北省藝術學校任教從藝幾十年,以自己扎實的功底和藝術實踐,創建了別具一格的“宋派”藝術,在京劇界獨樹一幟,頗受業內人士和廣大觀眾的青睞。,有所建樹的學生里,除傳人安榮卿外,還有河北梆子劇種的汪利軍,也是他培養的學生。在河北一帶,宋派藝術無人不學,無人不夸,包括旦角、老生、小生、武生、花臉等各個行當,都吸收、融會了宋德珠的藝術風格。宋德珠的“宋派”藝術自上世紀30年代后期確立,幾十年來不斷發展,在中國的京劇史冊上,占有光輝的一頁。 皇天不負有心人,宋德珠懷揣刻苦練就的一身真本事,經過眾多名師的諄諄教誨及悉心傳授,再加上他在演藝道路上的“多學、巧練、精研、善擇”,終于脫穎而出,經廣大觀眾投票選舉,他與李世芳、張君秋、毛世來共稱“四小名旦”。出科后又創出了以武旦挑頭牌、唱“大軸兒”的先例。一九三九年,他領銜主建的“穎光社”,在京、津、滬等地演出,戲路寬廣,尤以武旦、刀馬旦戲轟動劇壇。1984年7月18日逝世。他常演的劇目有《楊排風》《扈家莊》《小放牛》《鋸大缸》《戰金山》《泗州城》等。 宋德珠京劇“宋派”表演特色 宋德珠幼功、蹺功、出手功基礎扎實,舞蹈身段優美,“起打”邊式利落。他的武旦戲是博采前輩名家之長,并能融合體操與中外舞蹈造型美,加以創新。他對各種女性動態,甚至翱翔的鳥兒、遨游的魚、鏖戰的蟋蟀、風舒的楊柳等自然動態,都加以細致入微的觀察,可借鑒的就吸收用于自己的表演之中,以彌補男旦女性美不足之忌。他把孔雀開屏時的穩健大方,化到了出場與亮相中;把鷹擊長空時的矯健敏捷,化到了開打與出手之中;把鳥兒展翅起飛或落地時那一瞬間的美態,化到了由慢而快由快而慢的舞臺動作之中。宋德珠終于在不斷地演出、革新、模擬、探索中,建樹了輕盈翩躚、干凈利落、勇猛花哨、剛健婀娜的美、媚、脆、率的表演藝術。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