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嘯伯京劇表演藝術家, 京劇奚派老生創始人
奚嘯伯(1910年12月11日—1977年12月10日),原名奚承桓,出生于北京,京劇表演藝術家, 奚派老生創始人 , “四大須生”之一。 其唱念藝術委婉細膩、清新高雅的獨特風格,世稱“奚派” 。
1917年,奚嘯伯開始念私塾,因自幼便對京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所以經常偷學京劇。1921年,拜言菊朋為師學習京劇 。1924年,考入崇實中學。1927年,在張學良副司令行營中做錄士工作 。1929年,正式“下海”,成為專業演員。1933年,與尚小云、程硯秋、荀慧生等人合作演出。1935年,被梅蘭芳提攜進入承華社;同年,自行組班任領銜演員。1936年,與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被京劇界并稱為“后四大須生”。
1937年,拜李洪春為帶道師,此后十年,先后旅演于北京、天津、上海等多個城市。1948年,京劇呈慘淡局面,奚嘯伯常以當賣維持生活。1950年,隨著北京和平解放,奚嘯伯自己組班赴天津、石家莊等地演出。1953年,自組嘯聲京劇團。1956年,以新編古裝京劇《范進中舉》參加北京市京劇匯演,獨獲獎金三百萬元(舊幣) 。
1957年,在北京被錯劃為“右派”。1958年,任石家莊地區京劇團常務副團長、藝委會主任。1959年,因表現好被摘掉“右派”帽子 。1962年,率石家莊地區京劇團赴多地演出 。1964年,主演京劇《紅云崖》,扮演主角羅老松;同年,排演戰爭題材現代京劇《橋頭鎮》 。1971年,患腦溢血,后來半身不遂 。
1977年12月10日,奚嘯伯因突發心臟病在河北石家莊逝世,享年67歲
京劇奚派弟子傳人
京劇奚派入室弟子:刁元禮、韓治安、蘇承龍、歐陽中石、孟筱伯、張宗南、張榮培、孫寶成、章共鳴、趙菊揚、王韻聲、趙履中、朋菊庵、金福田等。
京劇奚派傳人:李伯培、楊志剛、張建國、張建峰、王小蟬等
京劇奚派藝術特色
風格形成
奚嘯伯青年時期奚嘯伯的表演藝術,起初遵循譚派路數,但由于他很早就向言菊朋學習譚派,所以受到言派的影響很深,他登上京劇舞臺之際,又是余叔巖、馬連良、高慶奎這些老生流派盛行的時候,他也不拘一格地從余、馬、高等流派取得借鑒。在奚嘯伯的早期演出劇目中,京劇《上天臺》是演得較多的一出,他基本是按照言派的唱腔演唱的,并在20世紀40年代初葉灌制了京劇《上天臺》【二黃中三眼】唱片,在這個唱段中,奚嘯伯繼承了言派細膩精巧、考究字韻的特長,又不完全采用言派的唱法,在力度、速度即“勁頭”“尺寸”的處理上,他又借鑒了余派的一些優點,個別字音的安排,也與言派不盡相同。
奚嘯伯文化素養較高,是他一個重要的優勢,他個人風格的建立與此有很大的關系,他注重研究音韻學,結合個人嗓音特點,對于人辰、衣欺這兩個轍口的字音做了處理,從而創造了一種獨特的聲音造型,在他的代表作京劇《白帝城》中,這種獨特的聲音造型對塑造晚年劉備的音樂形象起了很大的作用 。
演唱特點
奚嘯伯藝術風格的重點是“唱”,他積累了一整套“唱”的系統法則,如“以字定腔”“以情行腔”“錯骨不離骨”“唱胡琴、讓胡琴”“趕板奪字”“唱戲唱氣口”等等。他的“唱”是法度嚴謹、有系統、有規則的一套學問。在轍口的運用上,“衣齊”轍是老生演唱的一個難點,但奚嘯伯經過努力,對“衣齊”轍發音的運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方法,使“衣齊”轍成了他專擅的轍口。他嗓音音量并不大,但清晰悅耳,韻味醇厚。此外,奚嘯伯對字的四聲音韻,吞吐收放,能準確、適度地進行藝術處理,對于“吐字”的“噴”“擦”“彈”“切”各有法度,既細致又講究。所以奚嘯伯的念白不僅清楚明晰,字字入耳,而且鏗鏘成節、入情入微 。
最早在京劇《白帝城》劉備托孤時有一段自責的獨白,情深意切,這是劉備托孤于孔明、趙云的臨終遺囑,因而他念得字字珍重;在京劇《空城計》中孔明聽到“三報”的感情迭變,由舒緩而重視,由重視而急迫,層次井然;在京劇《十道本》中褚遂良逐道條陳的諍諫,聲調委婉,愈說愈激動,愈說愈深刻,理直而辭懇;在京劇《草船借箭》中魯肅代孔明交令的大段白口、京劇《四進士》宋士杰回答顧讀的白口,都由慢而陜,條理清晰,層層催快,快處急如爆豆,明快而清楚,急匆而不亂,嘴皮子干凈利落;在京劇《審頭刺湯》中與湯勤的明禮暗兵,舌劍唇槍,犀利而痛快淋漓;在京劇《清官冊》中寇準對潘洪析理析辯的審訊,輕重錯落,層層剝筍,邏輯分析,步步有據,口氣感情俱能動人,直逼得潘洪無以答對,無法爭辯。長而不冗,多而不亂,
奚嘯伯的念白,無論是快是慢,是沉郁,還是激昂,無不精細人微,體現出他那“委婉細膩,清新雅致”的特色。 奚嘯伯極有自知之明,善于發揮自己所長。他的文戲,精益求精,力爭過硬過人。在武的方面,他在京劇《珠簾寨》《慶頂珠》中的起霸、大刀、手把子都非常邊式到家,打的方面他又何嘗弱于其唱、念、做,可以說他是天資聰敏,苦學過人 。
從京劇史上看,演員的出身不外乎自幼坐科學藝和因酷愛而成為職業演員兩種,而奚嘯伯就屬于后一類中的出類拔萃者。他不但出身高貴,關鍵是具有極高的文化素養和藝術氣質,加上他對京劇嗜之極深,由愛好到鉆研,從走票到下海,一步一個腳印地完成了成為京劇演員的人生理想,又在幾十年的戲海沉浮和實踐磨礪中圓了功成名就之夢。奚嘯伯的成功更在于自覺地在自身文化氣質的基礎上搭筑起了雖然以雅為尚,但卻雅俗共賞的藝術大廈。他尊重傳統,而非墨守成規;虛心請益,而非食古不化;恪守規范,而非止步不前,最終形成了“清新雅致、委婉細膩”,猶如簫音鳴奏般的鮮明藝術風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