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演員余叔巖京劇老生余派創始人 余叔巖(1890年11月28日—1943年5月19日),湖北省羅田縣人,生于北京。譜名第祺,字小云,官名叔巌,巌與巖通,巌字筆畫太多,所以常用“巖”代替。京劇演員,工老生。 余叔巖9歲以“小小余三勝”藝名出演于天津下天仙戲院。1908年,因倒倉辭班。1913年,任李直繩宅堂會提調,并演唱了京劇劇目《空城計》。1915年,拜譚鑫培為師。1918年10月17日,在北平吉祥園正式重返舞臺,演出了劇目《盜宗卷》。1919年,正式加入喜群社。1920年2月,與楊小樓合組中興社,兩人開始合作演出。1925年1月14日,與楊小樓合作組成雙勝社。1928年11月21日,在演完《失空斬》后散班,不再演營業戲。1931年5月,與梅蘭芳作為發起人,在北平成立了國劇學會。1937年1月,參加吳幼權家堂會,演出了劇目《李陵碑》。1943年5月19日,余叔巖因病去世,享年54歲 。 余叔巖在全面繼承譚(鑫培)派藝術的基礎上,以豐富的演唱技巧對譚派藝術進行了較大的發展與創造,成為“新譚派”的代表人物,世稱“余派”。 京劇老生余派藝術特色 余派形成 余叔巖全面繼承了祖父余三勝,老師譚鑫培的豐厚傳統,深入鉆研了集前輩技藝精華之大成的譚派藝術。他向許多文人學者學習詩詞書畫,還比較系統地學習了四聲、音韻方面的知識。憑著他的文化素養,在全方位掌握了譚派特點和規律的基礎上,又從博雅精深處尋求發展,達到了“出藍勝藍”的再創造境界,創立了自己新的藝術流派,世稱余派。余叔巖在流派的發展方面與其它流派代表人物不同的是,他的劇目,唱、做、念、打甚至扮相都完全繼承譚鑫培,但處處又都有新意,有自己的特色,并不靠另起爐灶重新設計表演,創造新腔,然而確實又較譚派有很大的變化,這反而有更大的難度 。 京劇老生余派唱腔特點 余派唱腔的特點是剛柔相濟、韻味醇厚、音色甜美、雄壯豪邁,細膩而流暢的潤腔和純正而富于變化的音色,把各種人物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 余叔巖善于運用“立音”,以表現人物的憤怒、悲痛和激烈的情緒。“立音”在高音區較為醒目,有沖力。同時,余叔巖的嗓音很有韌性和彈性,對高、中、低音區的旋律都能運用自如。 余叔巖非常講究演唱上的韻味,他的唱念不僅字咬得真切,聲音圓潤,而且在演唱中善于美化語言,生動地表達語言的節奏感與音樂性,人物的內心刻畫得很細膩。余派老生獨特的“韻味”,是余叔巖先生經過“凝神結想,神與物游”的形象思維(即意境的美)和既冼煉又縝密,既沖淡又含蓄的藝術手段相結合之后的結果 。 京劇老生余派作品特色 余叔巖精研音律,發聲講究,對于"三級韻"的規律運用純熟,使他的唱增添了抑揚頓挫。念白的五音四聲準確得當,注意語氣和節奏;善用虛詞,傳神而有個性,于端重大方中顯出灑脫優美。《審頭刺湯》《清官冊》《王佐斷臂》等劇的念白都是他的杰作。做工、身段洗煉精美,著重于表現人物的內心活動,《問樵鬧府·打棍出箱》《盜宗卷》等劇中的表演均不遜于譚鑫培。他的武功根底厚實,早期曾大量上演武生戲,故靠把戲如《戰太平》《南陽關》《寧武關》《鎮譚州》《定軍山》《戰宛城》等都很精彩,開打、亮相等功夫獨到,技藝高超而決不賣弄。他有較深的文化修養,對于所演劇目的詞句、轍韻多有潤色,使之順暢合理。 人物評價 余叔巖唱、念、做、打俱全、規范且精通音韻理論。他繼承了譚派的藝術特點并有所變化,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被譽為前“四大須生”之首,與梅蘭芳、楊小樓并稱梨園“三大賢”。(新浪娛樂評) 余叔巖加工演出了大量優秀的傳統劇目,將京劇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他是一位唱念做打全面發展的藝術大師,而他的演唱藝術尤其膾炙人口 。(中國戲曲網評)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是京劇的黃金時代,譚鑫培和余叔巖兩代的努力形成了老生藝術的主流 。(京劇學者翁思再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