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小紅帽票務平臺 > 京劇戲曲知識 > |
|
|
京劇梅派藝術特色之道家藝術體現 |
|
|
時間:2025.03.20 作者:梅蘭芳大劇院網站管理員 點擊:135次 |
|
|
京劇梅派藝術特色之道家藝術體現 京劇梅派藝術是符合于中國傳統的中正平和的審美觀,體現出線性的藝術規范和圓融的意味形式,梅氏對京劇藝術的不懈追求的背后是道家的藝術精神,并結合自己多年的藝術實踐提出了移步不換形的藝術理念。這一理念恰指出了傳統藝術發展的一條道路,那就是要在尊重和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求發展、求創新,京劇梅派藝術本身的傳承可以說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極有價值的范例。 京劇梅派藝術特色之道家藝術體現 老莊所建立的最高概念是“道”,他們的目的,是要在精神上與道一體,亦即所謂的“體道”,因而形成道的人生觀,抱著道的生活態度,以安頓現實生活。 莊子的《庖丁解牛》中寫道庖丁解牛的特色“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這已不是技術自身所達到和需要的效用,而是由技術所成就的藝術性的效用。庖丁由解牛所得的享受,乃是“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這是在他的技術自身所得到的精神上的享受,是藝術性的享受。我們從中可以看出莊子用庖丁來比喻其追求道,首先,庖丁“未嘗見全牛”,因而它與牛的對立解消了,即使心與物的對立解消了。然后,由于他的“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因而它手與心的距離解消了,技術對心的制約性解消了。而此時的庖丁進入了一種無限自由,無限充實的精神狀態之中,完成了他的解牛。同時莊子借此表達了道在人生中實現的情境。實際上,同樣表達了一個藝術家追求藝術時所呈現出其藝術精神的情境。兩者在本質上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藝術家由此所成就的是藝術品;而莊子由此而成就的是為著體道的“藝術”的人生。用徐復觀先生的一段話能很好的說明,為人生的道家精神也可以視為為藝術的道家的精神。“老子乃至莊子,在他們思想起步的地方,根本沒有藝術的意欲,更不曾以某種具體藝術作為他們追求的對象。……若不順著他們思辨的形上學的路數去看,而只從他們有修養工夫所到達的人生境界去看,則他們所用的工夫,乃是一個偉大藝術家的修養工夫;他們由工夫所達到的人生境界,本無心于藝術,卻不期然而然地回歸于今日之所謂藝術精神上。” 梅蘭芳一生的藝術追求與藝術實踐在自覺與不自覺中踐行著落實在藝術上的道家精神,他所做的藝術上自我修養的功夫表現出的藝術精神恰是與老莊體“道”的思想相一致。梅氏在綴玉軒(他書房的名稱),與詩人羅癭公談詞賦曲,與畫家齊白石、徐悲鴻、陳半丁作畫論藝。凡梅蘭芳無演出任務時,這群文伴畫友無不來到綴玉軒,于是綴玉軒中的藝術氛圍,濃郁芬芳,絲竹管弦,書畫琴棋,成為燕京著名的沙龍。梅蘭芳從他們那里汲取了文化的養料和鑒賞家的眼光,進而逐漸于自覺不自覺中形成了一種中正平和、寧靜淡雅的藝術風格。他學習詩詞、音樂、繪畫、書法,雕刻,武術等,并不是以此作為謀生的手段,將其換取物質上的享受,而是把各種文化的熏陶和藝術的嘗試當作磨煉自己藝術修養的磨刀石,既可以說在完成一種高級的“藝術游戲”,為的是提升自己的藝術品味,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提煉自己的藝術作品,也可以說是不斷的通過各種藝術門類的滋養與洗禮,使自己保持較佳的藝術創造的精神狀態,并細細地從中體味不斷追求著的藝術精神。 梅蘭芳一生從藝,他是有一個一以貫之,并終生遵循實踐著的藝術理念,這個理念就是一種道家的藝術精神,梅氏一生對藝術的追求,就好似那位解牛神人庖丁所言:“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梅氏好的是藝術之道,是道家為人生的觀念落實在藝術上的體現。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