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小紅帽票務平臺 > 京劇戲曲知識 > |
|
|
京劇梅派藝術特色之線性藝術規范 |
|
|
時間:2025.03.18 作者:梅蘭芳大劇院網站管理員 點擊:117次 |
|
|
京劇梅派藝術特色:特色之線性藝術規范 京劇梅派藝術是符合于中國傳統的中正平和的審美觀,體現出線性的藝術規范和圓融的意味形式,梅氏對京劇藝術的不懈追求的背后是道家的藝術精神,并結合自己多年的藝術實踐提出了移步不換形的藝術理念。這一理念恰指出了傳統藝術發展的一條道路,那就是要在尊重和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求發展、求創新,京劇梅派藝術本身的傳承可以說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極有價值的范例。 京劇梅派線性藝術規范 中國戲曲藝術作為有別于世界上其它國家的一個戲劇種類,從其藝術形式的構成來說,它有著自身的一整套藝術符號體系。概而言之,中國戲曲的這種獨特的藝術符號體系的特質就是一種線的藝術。“這種‘線的藝術’乃是理性抽象之物”。這種線性的藝術規范的感性認識,其實就是一種理性抽象的產物。戲曲,無論是劇情構造還是舞臺表現,無疑都需要經過相應的技術和技巧的加工處理,通過各種各樣的藝術符號和表現手段,以有效的構造出一個活生生的藝術整體。藝術家通過對生活仔細而真切的觀察,以藝術家獨特的藝術思維和藝術感受力,敏銳地捕捉和抓取到生活中的各種細節,將其作藝術的加工整理、去粗取精,在寫意化的原則下升華凝練為具有舞蹈雕塑美和指示表意性的身段,我們將其稱為程式。程式作為戲曲的藝術符號和表現手段諸如水袖、翎子、臺步、眼神、云手、山膀等,在演員據不同的人物情緒和各異的人物性格,創造性和藝術化的作排列組合,來展開情節、敘述事實和鼓蕩情緒。綜上所述,線性的藝術規范就是這一系列的程式運用,也就是無論演員在舞臺上表現的外在形式,還是觀眾在內心中的審美感受,都給人一種內在的線性的發展過程和傳達效果。 到上個世紀的前半葉,京劇在演員的聲腔表現和表演身段、伴奏的音樂、舞臺上的經營位置、藝術的傳承與教育等各個方面都展現出京劇已然成為了一個成熟的劇種,并且步入了鼎盛的階段。特別是以梅蘭芳為首的四大名旦的出現,使這一階段成為京劇史上的第二座高峰。在這一時期梅蘭芳享名最盛,梅氏在藝術上的探索始終走在同時代其他藝人的前面。不管是他上演的傳統老戲還是新編劇目,無不符合線性的藝術規范。那么,具體地說,中國戲曲的情節結構總體上都為線性的排列,梅派的劇目也大略如此,這在一定程度上給人以線的藝術的審美感受。梅派的表演在舞臺的外在表現上呈現線性的藝術規范尤為突出。比如《花木蘭》中的“趟馬”,《天女散花》中的“長袖舞”,《梁紅玉》中的“涮翎子”等。《霸王別姬》中,梅蘭芳飾演的虞姬有一段邊行腔歌唱邊舞雙劍的段落,這一段是最能顯現其展現舞臺上線條有千變萬化的造型的范例。梅蘭芳這一段身段的設計既有其自己的創新,同時借鑒了武術中的太極拳和太極劍。兩把劍就是兩條線。這兩條線可以相交,而相交的角度可以有無數個;可以平行,橫向平行或豎向平行,同時雙劍有一定的長度,那么兩條平行的劍既可以對齊平行,也可以錯開平行;可以合為一條線,既可以雙劍合璧,即重合在一起,也可以分由兩手持劍,以身體為中軸,雙臂與雙劍組成一條斜向的直線與身體相交,這就將身體也作為一條線放在其中。這段末尾處有一個下腰的身段,下腰的過程就是由一條線變為兩條線,再從折線變為曲線的過程。這就是說,既有靜止的亮相時的線條造型,也有動態的呈現出運動過程的線條造型。我們再來看一個具體的例子,虞姬單手持雙劍背在身后,另一手伸出兩指,化用太極拳中摟膝拗步,掌心向上從胸前劃圈至身后,然后將力道貫于雙指,發力向前方點去。這一身段,雙指和手臂與在背后的雙劍相交,不是用劍而是用虞姬柔弱的雙指,不是婀娜嫵媚柔和的身段,而是一個直線運動。這個一點的動作,在雙劍的襯托下點得果斷干凈,點得剛勁挺拔,點得義無反顧,把虞姬為霸王寬心解悶,鼓勵霸王拾起雄心重整旗鼓再戰沙場的心情和用意表達得非常清晰且極富感染力。梅蘭芳的舞臺表演讓我們感受到只要遵循線性的藝術規范,根據劇情的發展和人物的身份、性格、情緒合理地使用組合線性的表現程式,就能夠達到比較完美的藝術效果。再如《貴妃醉酒》中的楊玉環手持折扇,在優美的身段與婉轉的歌聲中,閉合的折扇做出各種橫豎斜的造型,配合著楊玉環的身體的各種造型顯現出不同的姿態與情緒:而展開的折扇,在楊玉環手中搖、蕩、打、飄、轉等,顯出線性流暢的運動過程,而每一個運動的軌跡所連成的曲線,其形態又尤為豐富多樣而富于美感。兩點間直線最短,除直線之外的其它的曲線路徑無窮無盡,運動著的曲線的飛舞、轉折、起伏、波蕩,顯現出不同層次的空間,使觀眾內在的審美之心在其間隨之轉動回環,從中可以看出梅蘭芳遵循線性的藝術規范,善用線性程式,以達到形式美的效果。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