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小紅帽票務平臺 > 京劇戲曲知識 > |
|
|
京劇梅派:梅蘭芳創立京劇旦角流派 |
|
|
時間:2025.03.17 作者:梅蘭芳大劇院網站管理員 點擊:138次 |
|
|
京劇梅派:梅蘭芳創立京劇旦角流派 梅蘭芳創立的“梅派”藝術,是京劇旦行中首先形成的,影響極其深遠的京劇流派。“梅派”主要是綜合了青衣、花旦和刀馬旦的表演方式,在唱、念、做、舞、音樂、服裝、扮相等各個方面,進行不斷的創新和發展,將京劇旦行的唱腔、表演藝術提高到了一個全新的水平,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梅派”藝術的特點是從不強調特點中來體現的。梅蘭芳所創立的“梅派”,也和其他京劇流派一樣,在承師前輩藝人的基礎上,走自己的創新發展道路。梅蘭芳從吳菱仙所學到的戲,基本都是京劇青衣應工的開蒙戲,從陳德霖、王瑤卿等所學到的也都是規規矩矩的傳統老戲。梅蘭芳不僅在唱、念、做、打方面,樣樣精通,在繼承前輩藝人的藝術風格中有所創新與發展,形成獨樹一幟的京劇旦行流派--梅派,另外在表演、服裝、音樂、化妝、舞蹈、舞臺燈光等方面,也有改革與創造。 京劇梅派藝術手段特點 唱 梅蘭芳的唱腔醇厚流麗,感情豐富含蓄。由于他嗓音高寬清亮、圓潤甜脆俱備,故音色極其純凈飽滿,唱工從不矜才使氣,始終保持平靜從容的氣度,決無氣餒音懈之處。他的唱腔基本上是從傳統唱法中來,但又無一腔照搬傳統,而是以自己的潤腔方式和行腔規律,將其化為具有從容含蓄的梅派韻味的唱腔,旋律優美,順暢流利。在每一出戲中,均結合表達人物感情和劇情內容的需求,設計出大量新的唱腔,悅耳動聽,清麗舒暢,并不以花哨織巧、變化奇特取勝,但無論是柔曼婉轉之音抑或昂揚激越之曲,都無不出自心聲,感人至深。梅蘭芳的嗓音脆、亮、甜、潤、寬圓俱備,而最難得的是又甜又亮。甜而不寬,這只是一般好嗓子,梅的嗓音之寬,恰到好處。梅蘭芳精通音律,五聲尖團用而不混。他的唱法,在成名之后,可以說既無腔不新,又無腔不似舊(傳統)。其中打破藩籬的是“南梆子”唱腔,這是前人沒有的,至于在“南梆子”中加“哭頭”(《春秋配》),“南梆子”轉快流水以及反四平調(如《太真外傳》的“盤舞”、“出浴”等),更是梅派所創的新板腔了。 京劇梅派的唱法的革新之處,就在于揉化無痕,又都是結合人物的思想感情,給予不同的處理。例如,同樣是一句“哎呀兒的娘啊”,《春秋配》里的姜秋蓮使高腔如絳去在霄,《御碑亭》里的孟月華則唱低腔似落花委地、搖曳紆折,盤而后出。一個是少女,一個是少婦,同樣是一句“哎呀兒的娘啊”,由于身份不同、情況不同,唱法也就不同。至于在《生死恨》《鳳還巢》《洛神》等很多梅派劇目中,梅蘭芳所創造的優美動聽的二黃和西皮的慢板、原板、二六、快板及二黃的唱腔,都給旦行聲腔領域以很大的豐富和發展,并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念 梅蘭芳的念白富于情感,表達人物個性鮮明。湖廣韻、尖團字的運用臻于化境,完全成為藝術化了的生活語言,毫無刻意求工的感覺,這是在一些戲中使用的韻白。在另一些戲中使用京白,也總是適度、自然、甜美,且處處顧及人物身分和劇情,并與身、手、步法、面部表情融為一體,特別是在他排演時裝新戲中,臺詞均是白話,梅蘭芳創造了很多不同于傳統劇中的緩慢念法。梅蘭芳的念白,是抑揚頓挫,句讀分明,越是高音,越是甜潤。例如《女起解·會審》的“苦哇”,就是明顯的例子。它好象甜菜中的“拔絲山藥”之類,拔的越高則越細而長,不但裊裊不斷,而且顯出金色的光彩。梅在《宇宙峰》金殿罵秦二世一段,能從念白中分出喜、怒、憂、思、悲、恐、驚來,不但字字珠璣,而且口、眼、身、手、面面俱到。 做 梅蘭芳的做工與身段經過多年努力,磨練、創新,可以說達到了美輪美奐的境地。他總體上突出一個“圓”字,從任何一個角度看他的表演都能給人一種美好的感受。這些豐富多彩的程式動作,原是從歷代舞臺藝術繼承而來,舊時藝人由于時代所限,這些程式動作常常更多的是一種單純的技巧表演,梅蘭芳早期的表演也帶有這些痕跡,到后來他經過多年的創新探索,賦予舞臺表演以更多的生活內容。他根據戲中人物和劇情,設計出很多美妙的身段,就連戲中的出場,梅蘭芳都要從這個人物的身份、性格及當時心情等方面推敲,并視劇臺大小,恰當地走出幾步,以更準確完美地展現劇情中人物。梅蘭芳的做工身段,如《長坂坡》的“跑箭”,《汾河灣》的“進窯”,《御碑亭》的滑步,以及《攀江兵》等,基本上都是學王瑤卿。但有個特點,梅蘭芳是揉進昆曲表演的身段,令人感覺到花團錦簇,照眼皆迷。如他演《宇宙峰》,在“脫繡鞋”的蹲身做工,以及“擺擺搖”的身段,里面竟有昆曲《南柯記》中《瑤臺》的身段,演《生死恨》,在從尼姑庵逃走時,有一個滑步,那臂上搭的包袱眼看落到臺上,忽然他來了一個挺身突起大轉身舞姿,真是翩似驚鴻,宛若游龍。這就是取自《思凡》的身段。從舞姿身段上看,《宇宙鋒》和《瑤臺》《生死恨》和《思凡》,那腰肢步伐之美,略有相似,而神韻意境運用的都各有所異。梅的古裝歌舞劇,如《天女散花》《嫦娥奔月》等,曾創造了各式各樣的舞蹈,有綢舞、鐮舞、劍舞、盤舞、佾舞、袖舞、拂塵舞等。這些舞蹈,很多是脫胎于昆曲,如盤舞昆曲《長生殿》中的“楊妃舞盤”原有的。梅演戲的身段這所以無處不美,就是因他任何非舞蹈戲中都揉化大量的舞蹈動作。并且根據歷史人物生活,合情合理的把這些舞蹈動作揉化于各種身段之中,絕不是生搬硬套。 打 花衫的打法,和武旦、刀馬旦不同,主要是以干凈、準確、漂亮為主。梅蘭芳演的《虹霓關》(頭本飾東方氏)、《水斗》(《白蛇傳》中一折)等武打戲,都做到了這一點。《虹霓關》中和王伯黨會陣的“對槍”,是武中寓舞,走“四門關”的槍架子是一抬一式,講究畫面對稱。下場的背十字槍趨步亮相,以及《水斗》的開打,都是從婀娜旖旎之中顯示出矯健,絕不是以勇猛取勝,他還能把昆曲中的舞蹈揉合在武打之中,如梅蘭芳演的《抗金兵》,就和一般的刀馬旦不同。從前單演《戰金兵》曾有女《挑滑車》的說法,因為劇中人梁紅玉唱的也是[粉蝶兒]、[石榴光]等整套牌曲。梅在《抗金兵》中“起霸”、“水戰”等到場面的舞、打身段、更能熔昆、京、舞、武于一爐,梅的武打戲,雖以“率”、“美”為主,但是他掌握分寸,因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身份、地位不同而不同的。他從茹萊卿練武工,曾打下較好的根據底,因而在《花木蘭》中加上了“走邊”唱[新水令]的舞蹈,在開打上并吸取了武小生的打法。花木蘭替父從軍是女扮男裝,和梁紅玉等雖然不同,但畢竟是一個女子,所以他的開打是把武小生的“勇猛”化為“英勇”。所以說,梅派的武打是以舞、武結合,是在王派(王瑤卿是把花衫、刀馬、武旦的打法揉合而創造的)的基礎上,又發展為舞多武少的打法。 京劇梅派人物表情 梅葆玖童年刻畫人物表情方面,也有不少是得力于昆曲,如《貴妃醉酒》的身段和表情,是取之于《長生殿》;《宇宙峰》的裝瘋,臉上乍陰乍陽,有真有假,朝著啞奴就真,朝著趙高就假,一剎間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把趙艷容的機智和堅強性格,表現得非常真實生動,這就是運用了《刺虎》的表情。梅的人物表情之所以能入化境,是由于能取精用宏,融會貫通。這里值得介紹的是梅蘭芳晚年最后排演的一部新戲《穆桂英掛帥》,在“托印”一場戲里,不但擷到了楊小樓在《青石山》中關平“托印”的身段表情,而且吸收了《鐵籠山》姜維“觀星”的動作。關平是扎靠、掛髯口、挎寶劍,從份相說不得對舞蹈身段很易討俏,而五十三歲接印掛帥的穆桂英,穿的是帔,一手托印,只能用一只水袖作舞,也要把“托印”和“觀星”的“揉肚子“的身段化到這場戲里,通過一系列的表演動作,深刻地表達出穆桂英復雜的心理活動和愛國女英雄的精神面貌。 京劇梅派傳人 著名梅派傳人有言慧珠.杜近芳.梅葆玖.胡文閣.李勝素 等。 梅葆玖 京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先生幼子,梅派藝術傳人,北京京劇院梅蘭芳京劇團團長。·一九三四年三月二十九日,梅葆玖出生在上海思南路的梅宅,他是梅蘭芳的第九個兒子,也是最小的一個。 藝術經歷:10歲開始學藝,13歲正式登臺演出《玉堂春》《四郎探母》等劇,深得其父在藝術上的教誨和指導。18歲開始與其父同臺演出。他致力于梅派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就梅派藝術的弘揚來講,梅葆玖的影響力不言而喻,甚至對當今的京劇界來說也是舉足輕重。 啟蒙教師:啟蒙教師是王瑤卿之侄王幼卿,武功教師是陶玉芝,昆曲教師是朱傳茗,后又師從朱琴心學習花旦。 常演劇目:常演梅派傳統劇《霸王別姬》《貴妃醉酒》《穆桂英掛帥》《太真外傳》《洛神》《西施》等。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