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連良,中國京劇男演員、京劇馬派創(chuàng)始人、北京京劇團原團長
馬連良(1901年2月28日-1966年12月16日),字溫如 ,生于北京市。回族,中國京劇男演員,工老生,京劇“馬派”創(chuàng)始人,“四大須生”之一,馬連良將“生”“末”兩行的表演手段融為一體,極大地豐富了京劇的唱腔藝術(shù),形成了唱念做相結(jié)合的風格。
馬連良1908年,入喜連成科班(后改名富連成)。1913年,成為科班主力 。1917年,出科后在福州演出京劇《珠簾寨》。1918年,再入富連成科班繼續(xù)深造。1921年,初次赴上海演出,表演《問樵鬧府》《南陽關》等劇目。1922年12月,應邀加入玉華社。1923年開始整理、改編傳統(tǒng)劇目,進行京劇改革 。1925年,演出整理改編的京劇新戲《廣泰莊》《化外奇緣》等。1927年,自組春福社,正式掛頭牌。1928年,推出獨有劇目《大紅袍》《應天球》等。1929年,首演京劇《許田射鹿》。1930年,成立“扶風社”。1931-1947年,改編參演京劇《蘇武牧羊》《胭脂寶褶》《串龍珠》《春秋筆》《十老安劉》《群英會·借東風》《四進士》等劇目。1948年,赴香港演出。1951年,返回廣州與張君秋組成中南聯(lián)誼京劇團。1952年,排演新編歷史劇《將相和》。1953年,赴朝鮮參加戰(zhàn)場慰問演出。1955年,擔任北京京劇團團長,1956年成為民盟成員。 1958-1961年排演京劇《赤壁之戰(zhàn)》《海瑞罷官》《趙氏孤兒》。1966年12月16日,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
馬連良傳人弟子
馬連良的傳人弟子主要有李萬春、李慕良、馬盛龍、朱耀良、王和霖、王金璐、言少朋、馬長禮、童祥苓、梁益鳴、陳朝正、吳俊良、遲金聲、徐鳴策、高一帆、徐敏初、丁英奇、王德鑫、朱秉謙、尹月樵、馮至孝、張學津、蔣弘翔、王少元、田中玉、張克讓、安云武、申鳳梅等。
此外,李玉書、關正明、李盛藻、葉盛長、梅葆玥等也曾受馬連良授藝或指點
人物評價
馬連良平素為人寬厚誠懇,對藝術(shù)有著既嚴肅而又敢于創(chuàng)造的進取精神。他稱得起是走在攀登藝術(shù)高峰路上的人們的先進楷模 。(京劇演員王金璐評)
馬連良對待藝術(shù)一絲不茍,嚴肅認真,精益求益,勇于革新。他畢生無休止地探索藝術(shù)上新的境界,不單嚴格要求自己,并且對于他的合作者也同樣要求有所創(chuàng)造。他對待舞臺藝術(shù)十分講究,對合作者的選擇、樂隊的配合、整個舞臺的裝置、服裝的色彩、盔帽的改革,乃至使用的道具,無不精心設計,別出心裁,與眾不同,但又不脫離傳統(tǒng)藝術(shù)。他十分重視提攜青年演員,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也能使人盡其才 。(京劇演員李玉茹評)
馬連良藝術(shù)特色
唱腔
馬連良嗓音條件發(fā)音松弛、音色出眾,又善于控制聲音,收放之際又操縱自如。他很注意行腔的靈巧瀟灑與漂亮,對唱腔常做不同速度和力度的處理。例如,速度上的緊湊與舒緩,節(jié)拍上的閃板、過板、反板切分等運用;力度上的漸強漸弱等對比,其變化十分多樣別致,充分發(fā)揮音樂技術(shù)處理手段的優(yōu)勢,演唱起來自然親切,又富有感情,給人以舒美的感受。
馬連良的演唱以“流水板”“搖板”“散板”見長,他的這幾種板式行腔自如,近似口語富有韻味。例如《甘露寺》喬玄的唱段“勸千歲”“老臣”“劉備”等,較多運用了帶滑音的下趨旋律進行。這種旋律較軟性,可以顯示一種流利與圓巧的特點。雖然其他流派也有這種旋律進行,但是由于馬連良在唱法上更多強調(diào)滑音,強高上復倚音的彈性等,因而成為他風格中富于特征的旋律進行方式。馬派的“流水板”節(jié)奏歡快,俏皮上口;散板演唱也與眾不同 。
念白
馬連良的念白融合了自身特色,抑揚頓挫,極富情感,猶如有伴奏的演唱一樣,聽來異常悅耳。他的念白以湖廣音為主,較多使用京音京字,且著重把舞臺語言生活化,擴大了京劇的影響力。他在大段念白中能做到話斷氣不斷,氣斷神不斷。如在《甘露寺》中,他以極具特色 念白,配上表演,把一個智慧幽默的喬國老刻畫得入木三分,令人忍俊不禁。馬連良的念白講究韻味,吐字清楚,節(jié)奏鮮明,瀟灑飄逸,貼近生活 。
身段
馬連良的身段瀟灑飄逸、舒展大方。他的做功戲如《清風亭》《鐵蓮花》《盜宗卷》等自如隨意,善于運用眼睛、表情、水袖、髯口、臺步、手勢,把劇中人物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化做優(yōu)美動人的舞蹈身段,以形寫意,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shù)效果。他在表演中的身段動作,都內(nèi)含著堅實的武功根底,造型規(guī)范,富于藝術(shù)的美感 。
裝扮
馬連良注重演出服裝的整潔,不斷創(chuàng)新改革,在組建扶風社時他就要求全體舞臺上的演員做到“三白”,即護領白、水袖白、靴底白。除此之外,他在許多方面亦加改革,例始黑絨罩面的紗帽,打破赤青藍色,增添多種顏色的鴨尾巾,《甘露寺》中的喬玄戴的香色素相紗、魯肅的青絨官衣、《十老安劉》的蒯徹黑色改良蟒、永樂皇帝箭衣蟒、輕薄適度的髯口,甚至灰色小腰包等,均依塑造人物需要而設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