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小紅帽票務平臺 > 京劇戲曲知識 > |
|
|
張君秋:中國京劇藝術大師,京劇四小名旦之一、旦角張派創始人 |
|
|
時間:2025.03.10 作者:梅蘭芳大劇院網站管理員 點擊:233次 |
|
|
張君秋:中國京劇藝術大師,京劇四小名旦之一、旦角張派創始人 張君秋(1920年10月23日—1997年5月27日) ,男,原名滕家鳴,字玉隱,祖籍江蘇丹徒,出生于北京。中國京劇藝術大師,京劇四小名旦之一、旦角張派創始人。 張君秋自幼家貧,父滕聯芳,隨母張秀琴在各地客串演出,后經李多奎介紹,13歲拜李凌楓為師,專攻青衣。主要劇目有《祭江》。1989年,獲得第一屆金唱片獎。1990年,獲得美國林肯藝術中心和紐約美華藝術協會授予“終身藝術成就獎”、林肯大學授予人文學榮譽博士學位。 張君秋1997年5月27日逝世,享年77歲。 張君秋藝術特色 張君秋麗質天成,扮戲有雍容華貴之氣,嗓音清脆嘹亮,飽滿圓潤。在演唱上吸取了梅蘭芳的“甜”,程硯秋的“婉”,尚小云的“堅”,荀慧生的“綿”,合四大家之長而一,形成了張君秋所獨具的剛健委婉、俏麗清新的演唱風格。其歌喉之佳,名列“四小名旦”之冠。他在演唱上的特點,主要在兩方面,一是唱法上靈活多變;一是創制新腔。在演唱上,他注重以調節氣息的方法控制聲音的變化,高、低、輕、重,各類聲音他都唱得完美自如,寓華麗與端莊,在典雅中見深沉,所謂涵腔唱法。無論在唱法上、創新腔上,他都遵循著從人物出發,為抒發角色感情的需要這一原則。如《望江亭》中的[南梆子]唱段:“我只說楊衙內又來攪亂,卻原來竟是個翩翩的少年。”他在聲音的控制上,旋律的變化上,都是緊緊地為表達譚記兒此時此刻心情——驚喜交加以及對白中的愛慕之情這一內容的。因此,張君秋的演唱又具以聲傳情,聲情并茂的特點。他的演唱吸收了其他行當及曲藝、歌曲的菁華,在梅派的基礎上,創造出大量新腔,形成了“張派” 張君秋人物經歷 1935年,與雷喜福合作在北京吉祥戲院首次登臺,以優越的嗓音條件和嫻熟的演唱 技巧贏得了觀眾的好評,以一出《女起解》唱紅。 1936年,北京《立言報》舉行公開投票選舉,推選“四大童伶”,張君秋與李世芳、毛世來、宋德珠被選中(后世稱“四小名旦”)。報界評價其“扮相,如窈窕淑女,似梅;唱功,有一條好喉嚨,似尚;腔調,婉轉多音,似程;做工,穩重大方,似荀”。他的嗓音“嬌、媚、脆、水”,甜潤清新,高低隨意,舒展自如,梅派的華麗,尚派的剛勁,程派的輕柔,荀派的婉約都被他很好的融合在自己的表演藝術風格之中。 后拜王瑤卿為師,并得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閻嵐秋、朱桂芳等指導。早期演出劇目主要是《祭江》《雷峰塔》《玉堂春》《春秋配》等青衣唱工戲。 1938年,時慧寶隨馬連良、張君秋赴滬演于黃金大戲院,時在貼演《戲迷傳》時,當場揮毫,金匾大字又重現于舞臺,當時被譽為滬上一絕。以后居滬近一年,在黃金大戲院擔任基本演員,這是他最后一次赴滬演出。 1940年1月22日,新民會貧民救濟義務戲三天,演于新新大戲院。是晚,壓軸馬連良、張君秋《桑園會》,大軸言菊朋、程硯秋、金少山、孫毓堃《美人計》。1941年,張君秋自組謙和社,老旦演員為李多奎。 1941年至1942年間,張君秋與李多奎合演過《四郎探母》《紅鬃烈馬》《孫尚香》《金鎖記》等劇目。 1942年,自組謙和社挑班。張君秋常與合作的演員有孟小冬、王又宸、譚富英、馬連良。同年,時慧寶經趙硯奎介紹加入張君秋所組的謙和社,時先生一生最后一次演出是與張君秋合演《三娘教子》。 1947年,與馬連良、俞振飛在香港演出數年。 1951年返京,與馬連良、譚富英、裘盛戎組成北京京劇團,曾合作演出了《龍鳳呈祥》《秦香蓮》《趙氏孤兒》《狀元媒》《望江亭》《西廂記》等。 1956年,張君秋的北京市京劇三團和馬連良京劇團及譚富英、裘盛戎的北京京劇二團合并,組成了陣容強大的北京京劇團。文革中,張君秋備受迫害。文革后復出,把主要精力放在京劇教學方面,廣收海內外弟子。 1986年,應天津市政府領導之邀主持天津市青年京劇團百日集訓。后接受時任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委托,擔任《中國京劇音配像精粹》的藝術總顧問,到他逝世為止,共完成京劇音配像120部,為京劇藝術的留傳做出了巨大貢獻。是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家,四小名旦之一 1997年5月27日12時20分,張君秋在北京逝世,享年77歲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