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盛戎:中國京劇凈角演員、裘派藝術創始人、北京京劇院的奠基人 裘盛戎(1915—1971),生于北京市,祖籍浙江紹興,原名裘振芳,中國京劇凈角演員、裘派藝術創始人、北京京劇院的奠基人。 裘盛戎8歲隨父親學戲。1927年,被父親送入富連成科班學戲。1944年,受邀與金少山共同錄制了唱片《真假李逵》,在其中他扮演了李逵一角,并在之后多次與金少山攜手合作演出《刺王僚》《草橋關》等戲曲,深得金派藝術之精髓 。1947年,創立“戎社”。1952年,獲得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演員一等獎。擅演劇目有《姚期》《將相和》《杜鵑山》《李七長亭》。1953年至1964年間,隨團隊前往中國香港、朝鮮等多個地方演出。1956年以裘盛戎、馬連良、譚富英和張君秋為主演的藝術團隊創立了北京京劇團。 1971年,病逝,歲未過花甲。 裘盛戎的唱腔清晰圓潤,韻味深長,表現沉穩莊重,他巧妙地在唱腔中通過“轉換共鳴點”來創造裝飾音,同時運用“變音調氣”技巧。裘盛戎憑借其別具一格的藝術吸引力、獨特的唱腔以及貼近生活的演繹方式,成功融合了金、郝、侯三大流派之精髓。裘盛戎的聲腔藝術對京劇界和廣大觀眾產生了廣泛且深遠的影響,從而形成了現今“十凈九裘”的狀況
裘盛戎經歷 裘盛戎1915年8月25日,裘盛戎出生于北京宣武門外的一處大雜院,乳名“大群”,原名裘振芳。八周歲時,開始跟隨父親學戲。 1927年,裘盛戎被父親送入富連成科班學戲,本該輪“世”字科,但因他帶藝入科,升一級,按“盛”字排,取名裘盛戎,師從蕭長華、孫盛文、王連平等 。科班雖以學戲為主,但演出仍然是科班生活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裘盛戎由于是帶藝入科,所以很快就得以登臺演出,經常和同學們到前門外的廣和樓戲園唱戲 。1933年12月31日,裘盛戎父親去世,當時裘盛戎正隨科班在山東演出,等演出完畢才回京奔喪 。 1934年,裘盛戎出科 。出科不久,裘盛戎開始倒倉,但此時的家境不允許他暫時離開舞臺在家保養嗓子,待嗓音恢復后再重登舞臺,裘盛戎只好堅持演出,在北京上海之間搭班演出,更多地演一些偏重架子或武花臉的戲,或扮演一些配角以勉強維持生活 。 20世紀40年代中期,金少山在上海演出,邀他合作《草橋關》《刺王僚》《白良關》,并與他合灌唱片《真假李逵》。這期間,他還與周信芳有較長時間合作,從麒派表演中汲取藝術營養充實自己的花臉表演技藝。 1947年,裘盛戎創立了“戎社”,首演于北京三慶戲院,打炮戲即更名《姚期》的頭二本《草橋關》。雖是老戲,但他在唱念做上都作了新的處理,演出取得圓滿成功。此后“戎社”經常在京津演出《鍘美案》《戰宛城》《打龍袍》《連環套》《牧虎關》《大探二》等戲,并將《姚期》多次改革加工,成為裘盛戎最具代表性之精品劇目。 解放后,裘盛戎與譚富英攜手成立了“太平京劇社”(后更名為北京京劇二團),二人并掛頭牌,合作演出新戲《將相和》《正氣歌》《除三害》等。1953年,赴朝鮮慰問。1955年,到香港演出。1956年,他加盟了北京京劇團,并任副團長。1961年1月,裘盛戎聯袂馬連良出演吳晗編劇的劇目《海瑞罷官》在北京首演,裘盛戎飾演徐階。 1964年,裘盛戎參加了現代戲《杜鵑山》的創作和演出,他在劇中創造了一個成功的藝術形象——烏豆。同期,他還創演了另一出現代戲《雪花飄》。同年,與張君秋、馬長禮、馬連良等共同拍攝了戲曲電影《鍘美案》。 1966年,裘盛戎被打成“反動藝術權威”,隔離審查,并被抄家。北京京劇團出演《海港》,只讓他擔任B角高志楊。裘盛戎深愛他的事業,逝世前兩年,他尚在“控制使用”中,還隨《杜鵑山》劇組去湘鄂贛體驗生活。不久,他被查出患有肺癌,1971年擴散到腦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