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小紅帽票務平臺 > 行業新聞 > |
|
|
梅蘭芳為讓西方看懂中國京劇,梅蘭芳訪美演出準備了七年 |
|
|
時間:2025.03.03 作者:梅蘭芳大劇院網站管理員 點擊:194次 |
|
|
梅蘭芳為讓西方看懂中國京劇,梅蘭芳訪美演出準備了七年 梅蘭芳訪美演出將中國京劇藝術傳播到了美國,是梅蘭芳將中國傳統京劇推廣到世界最為重要出訪演出! 梅蘭芳訪美演出得益于中國戲曲理論家齊如山和1915年駐中國的美國公使保羅·芮恩施。 中國戲曲理論家齊如山曾留學歐洲,學習和了解了大量西方戲劇知識。回國后的他潛心于中國戲曲的研究與改良,并在與梅蘭芳結識后為其編創了大量新戲。 1915年,齊如山就幫助梅蘭芳編創了他的第一出古裝新戲《嫦娥奔月》。該戲創新舞臺、創制舞蹈,一經上演便獲得了大眾和輿論的贊譽,當時駐中國的美國公使保羅·芮恩施在看完這出戲后也是贊不絕口。 1919年,即將完成在中國的公使工作返回美國的保羅·芮恩施,在餞別會上發表臨行演說時表示:“若欲中美國民感情益加親善,最好是請梅蘭芳往美國去一次,并且表演他的藝術,讓美國人看看,必得良好的結果。” 齊如山對此頗以為然。他深信:“中國劇可博得美國人的歡迎,并且可在世界上占一席之地,梅蘭芳的藝術也可得到歐美人士相當的贊許。既然有這兩點可以相信,那么他若到美國去表演,當然能夠成功,既能成功,對梅君、對中國劇、對兩國國民的感情,三者必都有極大益處。” 彼時剛在日本成功完成公演的梅蘭芳得知此事后也怦然心動。在齊如山的鼓勵和游說下,梅蘭芳對將中國傳統京劇推廣到世界有了更為長遠的打算。 1923年前后,梅蘭芳一行人正式進入訪美前期籌備工作。在之后的7年多時間里,經過多方努力,終于在1930年訪美行前籌得了15萬美元,供出國演出、游歷考察之用。款項的確定,為梅蘭芳訪美演出在經濟上鋪平了道路。 籌款之余,行前宣傳也緊鑼密鼓地進行著。 首先,齊如山帶領團隊先編寫了一部《中國劇之組織》,里面詳盡地介紹了京劇的唱白、動作、衣服、盔帽、胡須、臉譜、砌末、音樂8個方面的知識。整部書共六七萬字,用了四五個月的時間才完成。為了讓外國人更加順利地通讀了解,齊如山又找自己的女兒幫忙繪制書中關于戲曲的插畫,共計16幅,基本涵蓋戲曲的各個方面。 接著,團隊又籌備編寫一部梅蘭芳的傳記,當時設定全書分為七章,包含梅蘭芳的家世、京劇旦角的起源和地位、梅蘭芳的創作及在中國戲曲中的地位、梅蘭芳在國際上的交往和影響等內容。全書4萬余字,又加上了許多照片和書畫。 最終,團隊決定,將《中國劇之組織》和《梅蘭芳傳》合印成一冊,書名就叫《梅蘭芳》。 此外,梅蘭芳的訪美團隊還特地編寫了一百余篇臨彼屯鞅ü萁行奈淖鄭蔽防擠急嘈戳思甘不案澹糜誚喲攣偶欽摺� 這些書籍和文字對梅蘭芳的訪美之行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相較于文字,更能給大眾以直觀感受的,還是圖畫和照片。基于這樣的初衷,梅蘭芳的訪美團隊開始在展現中國戲曲藝術概貌的圖譜繪制上下起了功夫。 在整理的過程中,團隊選出了對于戲曲必不可少的幾部分,分成15類,共計近二百卷軸、一千九百多幅圖畫,這些圖畫全面展示了有關中國戲曲的劇場、行頭、古裝、冠巾、髯口胡須、扮相臉譜、砌末兵器、樂器宮譜以及身段舞譜等內容。 身段舞譜是整個圖譜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如今,梅蘭芳紀念館專門在館內南院將訪美圖譜的部分圖畫還原成一比一的比例進行展覽。直至今日,這些圖譜對京劇乃至中國傳統戲曲藝術全面而直觀的介紹,仍然很難超越。 如何讓觀眾接受中國戲曲里的唱腔,訪美團隊有妙招。 團隊商議,把預備演出的幾場戲編成五線譜,讓外國人先看譜,可以在一些西方樂器上先試著彈奏聽聽,等到他們逐漸熟悉和習慣后,就自然容易入耳了。 為此,團隊首先聘請梅蘭芳的琴師徐蘭沅和笛師馬寶明,把各戲的唱腔先編成工尺譜,接著又請來當時中國知名的民樂音樂家劉天華,請他將工尺譜翻譯成五線譜…… 經過七八個月的往復修正,一部《梅蘭芳歌曲譜》才算大功告成。全書共分兩冊,一冊為傳統京劇工尺譜,另一冊為西方五線譜,這也是中國歷史上首部用西方五線譜記譜的中國京劇曲譜集。 在訪美演出劇目的安排上,梅蘭芳和訪美團隊也費盡了心思。 在訪美前的7年間,梅蘭芳和他的團隊向那些來到中國的外國人,以及熟悉國外情形的留學生請教,哪些劇目適合在國外演出。因為許多長久居住在中國的外國人已經熟悉了中國的文化和習慣,所以團隊把重點放在了初次來中國的外國訪客身上。他們把外國人愛看的戲列成一個單子,并且根據觀眾的喜愛程度投票。 經過五六年的統計,最終確定了一些受到外國人青睞的劇目,這既包含梅蘭芳所主演的《霸王別姬》《貴妃醉酒》《天女散花》等梅派劇目,還包括《群英會》《空城計》《捉放曹》等其他劇目。 在確定這些劇目后,為了能夠更加符合西方人的欣賞習慣,齊如山又對這些劇目進行了重新整理。西方演出一般很少超過兩個小時,所以當時團隊就商議安排在美國的演出每天晚上不超過兩個小時,共安排三出戲,頭場和末場由梅蘭芳演出,中間穿插一場其他劇目。這樣一方面可以讓觀眾換換口味,另一方面也可讓梅蘭芳不至于太累。 對于訪美演出所演劇目的說明,團隊也是煞費苦心。 為了讓西方人看懂京劇到底“演的是什么”,訪美團隊在寫劇目說明時格外詳盡:戲的大概歷史情形,所演片段是整出戲的哪一段,一段唱詞、一段念白是什么意思,角色的動作身段是什么含義等。這樣一來,看戲的人更加省力且更加容易了解和領會。當時就此總共編寫了三四萬字,翻譯成英文,印成了一本本小冊子。 當然,訪美團隊的準備工作還遠不止這些。 從出國前半年開始,團隊就經常舉行小講座講述外國的情況,包括禮儀、待人接物的注意事項以及吃飯穿衣等。與此同時,團隊還請人教授英文。這樣的排練,也持續了近半年的時間。 在京劇服裝、樂器、舞臺設計、劇場的布置等方面,訪美團隊做了精心籌備,意在給前來觀劇的美國人以鮮明的“中國”印象。不僅梅蘭芳的行頭是全新制作的,就連其他角色穿戴的服裝也是量身定做的,材料全部使用中國的繡花綢緞,花式也都是最具中國傳統藝術特色的。 經過近7年的準備,梅蘭芳訪美的籌備工作基本上完成。1929年11月,梅劇團正式對外公布了訪美演出消息。消息一經傳出,立即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熱烈反響。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