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邪惡奸滑,由武丑扮演,勾的是丑陋的歪臉,有專門的臉譜。這個角色的戲份與武生扮演的任堂惠一樣吃重。必須要有功夫出色的武丑配演,方能旗鼓相當、珠聯璧合。
在京劇界中,擅演《三岔口》的著名武生很多。在南方,早期有李春來、李蘭亭、張德俊等前輩。李春來曾授藝于蓋叫天,李蘭亭則是梁慧超與張世麟的師父,張德俊是張云溪的父親。他們享有盛名,功夫自然了得,演出精彩,不言而喻。到了蓋叫天成名后,已有超越前輩的聲勢,他風華正茂、身手矯健,摸黑開打、驚險逼真。與劉利華的格斗比武,一招一式,輕快敏捷、英姿煥發。從此,《三岔口》成了他的代表作,也成了“蓋派”武生的常演劇目,一直活躍在京劇舞臺。當年,經常與他配演劉利華一角的演員,是南方著名武丑譚永奎。后來有人撮合葉盛章與他同演。京劇界中公認,蓋叫天與葉盛章合作的《三岔口》,可算是黃金搭檔,舉世無雙。這也是京劇歷史上該劇最佳搭檔的演出陣容。葉盛章,是“富連成”班主葉春善的兒子。自幼勤學苦練,遍拜名師,練得一身好功夫,被稱為京劇界的“第一武丑”。他在《三岔口》中“出場”時的“跟頭”,又高又輕;蹲著身“走矮子”,能走幾個“圓場”;摸黑開打,撲騰翻躍,都能達到“穩、準、狠”的要求。他主演的劉利華,出類拔萃,無人能比。新中國成立前后,蓋叫天年歲已高,很少登臺。葉盛章則在北京參加“起社”,長期與李少春合作演出《三岔口》,配合默契,極受好評。后來,葉盛章逐漸淡出舞臺,便由名丑谷春章接替。

除了他們幾位以外,演出《三岔口》的優秀搭配還有:李萬春與吳鳴申,梁慧超與戴萬武,袁金凱與駱少翔,賀玉欽與郭金光,雙元翔與李盛斌,李小春與李慶春,李仲林與張佑福,譚元壽與張銘祿,李光與孫紹東,王立軍與石曉亮,賀夢梨與陳正柱,張幼麟與胡小毛,郝帥與郝杰等。而最為引人矚目的則是張云溪與張春華了。
1951 年,張云溪與張春華合作出國演出。中國京劇院將劉利華的身份由開黑店的反面角色改為英雄好漢,保護焦贊,與任堂惠發生誤會,進行一番搏斗。最后,誤會消除,言歸于好。而原來畫著丑惡臉譜的劉利華,也改成為俊扮的正面人物。張云溪與張春華長期合作,他們到過許多國家演出,都贏得各國觀眾的喝彩。從此以后,京劇《三岔口》就一直按照他們的路子演出了。建國初期,我還是個愛看武戲的初中學生。初次在上海看到張云溪、張春華演出“凈化”了的《三岔口》,一時卻不能接受。曾撰寫短文,投稿于《戲劇報》,對俊扮的劉利華提出疑問。文中主要的看法有兩點:一是傳統戲中劉利華的臉譜,就此消失,有些可惜。二是原來驚險緊張的劇情,結果變成一場誤會,有點差強人意。當然,這篇短文不可能對轟轟烈烈的“戲改”成果有所影響。但據說,葉盛章先生在生前就從來沒有演出過俊扮的劉利華。這是不是老輩藝人恪守傳統藝術的標準,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從此以后,大勢所趨,我們再也看不到葉盛章式傳統的劉利華,而全都是張春華版本的劉利華了。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張云溪、張春華新版的“凈化”了的《三岔口》,至今盛演不衰,廣大觀眾似乎并沒有提出什么異議。我想,既然大家都已能夠接受,自然有其道理所在。此事本是過眼云煙,微不足道。但時隔半個多世紀,為什么本人此時又會重提此事?那是因為最近我讀了一篇文章《朱藝海談藝錄》,頗有感觸。在《談藝錄》中,有這么一段:“最近我看了北昆的面譜,扮演古代丑女無鹽的的面譜,他畢加索就畫不出,而我們北昆的化妝師就畫出了這種人間找不到的丑陋面譜。他在面部,用綠色打底,上面用金色摻雜———這是怎樣一副可怕的臉。但它始終給人一種不可怕、不丑,而是很美的感覺,這是一種高級的抽象藝術。一旦把這種研究成果介紹到國外去,是會轟動世界的!敝焖嚭O壬钦绿鬃钚〉牡茏樱2011 年12 月21 日仙逝。他的言論,自成一家,很值得我們來細細研究與琢磨。對于俊扮的劉利華與“凈化”后的《三岔口》的經驗教訓、是非得失,或許也能作為一個話題,談談各自的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