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小紅帽票務平臺 > 行業新聞 > |
|
|
京劇的來處與去處官網售票熱賣 |
|
|
時間:2017.12.19 作者:梅蘭芳大劇院網站管理員 點擊:1515次 |
|
|
汪曾祺說我干京劇是“自投羅網”,的確,我在中國京劇院很認真干了十五年。主攻方向是兩高峰(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的京劇;隨后主動調離,在藝術研究院從大文化角度關注京城文化(去寫新的東西),同時也遠遠地掃視著近期的京劇。十多年沒怎么看戲了,但我從城市文化發展的角度遠看京劇,卻又非常有心得。新的形勢(我是指城市化與全球化)使我發現京劇不隨之變化前進,肯定是不行的。再一點,就是我原來的單位中國京劇院,這兩年推出一項新政策:每年紀念一位過世的梨園前輩。恰巧他們所紀念的,當年我與他們很熟過。我積極參與了這項工作,也勾起了許多回憶。于是又暗下決心,等2008之后,還要再回到京劇之中再玩它一把。雖說是玩,但這次則是文化上的品玩,是非常認真的。歷史會證明:我十年離開梨園的決斷或許不錯,它為我贏來一個新的視角。如今,我已遠看了京劇十多年,今天我就是來講我如何“遠看”以及“遠看”到了什么的心得的。 今天振興京劇所做的一切,實際都是要解決京劇的去處問題。可事實上,京劇的來處并不明晰,來處不明晰就想解決去處是困難的。 盡管我們已經寫了諸如《中國京劇史》這樣的著作,盡管我們擁有大量的京劇唱片和各式各樣的談史說戲的文章,但京劇早期情況還是并不清楚。這首先是歷史的阻隔,也因為京劇成長期的起點不高,它自己與外界都不曾從“史”的高度給予關注。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