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京劇行當分為生旦凈末丑五大類。其實初期還有個“外”行,說是“生旦凈末丑外”更合適。但后來“末”并入了“生”行,就成了現在的四大類。 在元雜劇中,末的位置相當重要(就是扮演很重要的人物,如故事主人翁);在明清傳奇中,末也是一種很重要的行當,漢劇行當中的末行就延續了這個傳統,這些都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到了京劇的行當劃分,所以在京劇中出現了末行。在京劇原來的傳統中,真正的老生只帶“黑三”胡子(是髯口的一種,就是指黑色的有三撇的那種胡須)。而“帶黲”三(“黲”音同“慘”,是指花白的三撇式胡須),黲滿(就是花白的滿滿的胡須),白三,白滿胡子的角色就是由“末”行或“外”行(也是一種行當)來扮演,因為末行、外行扮演的角色都不是主要角色,而其扮相又與生行相似,所以就干脆取消“末”行和“外”行,讓其與“生”行合并,這樣老生的表演范圍大為擴大,兩行當間的差別也就消失了。 末 行 簡稱“末”。該行當多為中年以上的男性。實際末行專司引戲職能,如打頭出場者,反其義而稱為“末”的。 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種行當,其中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紅生、娃娃生等幾個門類。除去紅生和勾臉(即在臉上畫有臉譜)的武生以外,一般的生行都是素臉的,內行術語叫作“俊扮”的,即扮相都是比較潔凈俊美的。

成型成熟后的京劇行當分為生旦凈丑四個行當,每一個行當還都可以細分,如生分為老生,演中老年男性;小生,演青年男性;娃娃生,演小男孩;武生,演武戲中的男性。小生中又可分為扇子生,翎子生,武小生,窮生等。 “末”是傳統戲曲行當,它歷史悠久,早在宋雜劇中已出現,但不太重要,到了元雜劇,末行已是最主要行當了,稱為正末,直到現在,一些劇種還把它當作重要行當,如漢劇、梨園戲等。 京劇在剛形成的一段時期內,由于受漢劇影響,也是把末行當作一個重要行當的,以區別于生行,故當時說起京劇的行當,是“生旦凈末丑”,其實還有個“外”行,說是“生旦凈末丑外”更合適。生行和末行的區別,除人物性格外,基本以髯口(胡須)區分,掛三(三縷胡須)的為“生”,掛滿(從耳朵到嘴巴能遮蓋小半個臉的胡須)的為“末”,并且區分嚴格,生行演員和末行演員不能混演,即“生不演末,末不演生”,據說京劇創始人之一的余三勝曾經同時演過這幾個行當的戲,或許因他原是漢劇演員之故。
真正徹底打破這個界限,使末行并入了生行的是譚鑫培,是譚把當時演出形式從班體制改為名角制,自己單獨挑班演出的第一人,以個人挑班,演出由挑班者說了算,譚本為生行,若按原來規矩,象《打漁殺家》、《盜宗卷》、《失印救火》等末行戲他就不能演,這就極大限制了譚的全面才能,更重要的是算經濟帳,象一些大戲,如全部《一捧雪》是生末交替為主的戲,若按一生二末來演,行當雖對,但譚只能演其中一折,另兩折須末行來演,對譚這樣的演員來說,即不能全面展示藝術,又因多需主演,經濟上劃不來,故他就以生替末一趕三了(莫成、陸炳、莫懷古),因譚當時已是梨園領袖,故他一開此頭,別的“生”、“末”兩行的演員群起效之,這個界限也就徹底打破了。這時雖還有末行,但已不是演員專工的行當了,演員掛髯口也靈活多了,《群英會》中魯肅原掛黑滿,現在可以掛黑三了,黃忠也有白滿改掛白三,末行的角色也變為生行了。原來末行只重表演不重唱功,經過譚等改革也唱、念、做并重了,這樣末行和生行就區別沒那么大了,“末”和“生”也就合流了,“末”從此歸入了生行,到譚以后,雖還有“末”這個提法,但“末”歸入生已成事實,末行徹底衰敗了,大致到解放前后,末行已很少被提及了,故京劇行當已無專門的“末”行,變成了“生旦凈丑”了。 從京劇的發展歷程看,以“生”為主是京劇的發展趨勢,而末行阻礙了這種發展,使生行在許多地方無用武之地,而且京劇需要藝術全面的演員,但末行只重表演不重唱亦能不適應時代潮流,最后消亡由生行代演也是必然的。
演出預告:11月25日蘭硯芳華國劇社演出折子戲專場 青年戲迷綜合癥 在臺上到底該怎么走? 京劇填字游戲(考考你的知識面) 京劇代表性傳承人 夜店性感美女DJ把京劇融入夜店音樂,竟出奇的好聽,風靡電音圈 京劇常用鑼鼓學習體會交流(四) 京劇填字游戲(昨日答案) 王艷:《游園驚夢》《霸王別姬》——愛情最美的樣子 匠心獨具的唱腔設計 精彩絕倫的天籟之音|永遠讓人民懷念的李麗芳老師 京劇代表性作品——《四郎探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