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語): 此篇雜感作于1990年。為闡述觀點,例舉了不少演員的人名,但未涉及對每位的藝術評論,更無褒貶之分,就“名”論“名”,一視同仁,特別在此聲明。 好像從1980年開始,由于打開國門,西方文藝浪潮大量涌進,京劇的“上座”顯示,逐漸“向下滑行”,不能引起青年們的喜愛與關心。當時的文藝領導部門,呼吁社會各界人士獻計獻策,共同“振興”! 但是過了幾年,預期之溫度,沒有明顯回升。老年間有句俗語,叫作“倒楣上掛攤”。就是“運敗時衰”之人,習慣于“求簽、問卜和算命”。 因此,一時找不到頑疾的“病根”,有時也會趨向迷信。某次請教一位高人,指點迷津?高人指出,萬物皆有“興起、高峰、衰敗”之過程,有其必然之內因與外因,不受人為意志而決定。從表象而看,“演員的取名與京劇的運勢”,成為正比,就是很好的說明。 一位位“大角兒”名字的“讀音”,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產生不同,就是伴隨著京劇生命演變的一個個旁證! 京劇由始至1950年之前,所有演員之名,均為三個字,決無以兩字作為藝名之人。 而電影演員正好相反,多用兩字為名,以示與戲班藝人之區分。 男明星如: 金焰、劉瓊、舒適、趙丹、 崔巍、石揮、藍馬、金山。 女演員如: 胡蝶、周璇、白楊、秦怡、 夏夢、謝芳、上官云珠、歐陽莎菲。 其實,以三字為名姓的電影明星,在電影界里也是有的。而以“兩字”為名的京戲演員,確實是在1950年之后,才逐漸亮相于舞臺之上的。(如:俞鑒、蘇稚、梁斌、劉琪及后來的刁麗、鄧敏、張克、楊赤……) 一般人的名字只是起到一個“傳遞代號”的作用,但是京劇大角兒的姓名,當書寫在京城的“海報”之上,或在上海的霓虹燈中亮起之時,便有了觀賞與閱讀的兩種特殊功能,除了需要朗朗上口,鏗鏘響亮之外,有時還需要釋放一些香氣、色彩與意境,喚起賞心悅目之情。如:梅蘭芳、程艷秋、言菊朋、葉盛蘭等…… 初春,梅花、蘭花的芳香; 深秋,紅葉與菊花的艷麗; 甚至還能聯想起賞菊之人陶淵明……。 因此這些藝名確能使人印象至深,過目不忘。加上他們在舞臺上下,特有的瀟灑形象及獨到演唱風采,更能使某些觀眾的腦海里,引起大量的化學反應,因而能使得這些“粉絲”們,對自已的偶象時刻銘記在心,迷戀傾倒而產生共鳴。
演員的名字有時還涵蓋一些“傳承”方面的特殊意義。如: 李慕良之名,涵有對馬連良的“仰慕”之敬。 杜近芳之名,暗示與梅蘭芳有“近似”之形。 另外,不但是科班里的徒弟之名要“排字”,新型的“中華戲校”也按“德、和、金、玉、永”把不同班級的學生,加以區分。如: 傅德威、王和霖、李金鴻、侯玉蘭、陳永玲……這也是戲班里為何沒有兩字為姓名的一個重要原因。
再如王瑤卿先生的部分弟子,是把“姓氏”之外的兩個字都要重新編排: 第二字為“玉”, 第三字為“草”字頭的“平聲”, 還要用“中東”轍。如: 程玉菁、王玉蓉、于玉蘅、羅玉蘋。
再往下說,就更“神”了。 不知道“戲班”里曾經有過什么規定?還是“祖師爺”真的下過一道密令?使得一般的“角兒”多年以來,都是尊從此命,決不敢妄為而行。 這就是: 頭牌“角兒”名字的末尾字音,大多用“平”聲,極少用“仄”韻。因為“平聲”高昂,“仄韻”低沉″。尤其是挑班之人,都恐怕自己的“戲運”如同“仄韻”之走向,坎坷不平。 舉例說明: 太遙遠的不提,只從這生行的“后三鼎甲”說起: 譚鑫培(平)、孫菊仙(平)、汪桂芬(平), 都是平韻高昂,運勢上行。此后生、旦、凈挑班的名角,幾乎完全沿襲此項規律。 生行: 余叔巖(平)、王鳳卿(平)、王又宸(平)、高慶奎(平)、言菊朋(平)。 貫大元(平)、麒麟童(周信芳)(平)、馬連良(平)、譚富英(平)。 楊寶森(平)、奚嘯伯(平)、唐韻笙(平)、孟小冬(平)。 又及“外江”與“外地”之“各路諸候”,如: 趙松樵(平)、梁一鳴(平)、周嘯天(平)、李和曾(平).……。 再如武生: 楊小樓(平)、蓋叫天(張英杰)(平)、孫毓堃(平)、李萬春(平)。 高盛麟(平)、李少春(平)、厲慧良(平)。張云溪(平)、張世麟(平)。 幾位名小生: 程繼先(平)、朱素云(平)、金仲仁(平)。 姜妙香(平)、俞振飛(平)、葉盛蘭(平)。 凈行: 金少山(平)、郝壽臣(平)、裘盛戌(平)。 另外唱頭路的“生、凈”中,名字最后是“仄”聲的只有: 高百歲(仄)、李盛藻(仄)、李宗義(仄)、袁世海(仄)等少數幾位,反其道而行。(因袁先生有《九江口》、《黑旋風》、《西門豹》等大型劇目,作為第一男主演,故爾應列為凈角頭牌) 常掛二、三牌的有: 尚和玉(仄)、侯喜瑞(仄)、王金璐(仄)、景榮慶(仄)等,幾位名字歸韻,全屬于下行仄聲,但都不屬于挑班之范疇,與京劇的整體運勢的關係,倒是不太要緊的。 旦行用“平”聲,確是無一例外。如: 陳德霖(平)、王瑤卿(平)。 梅蘭芳(平)、尚小云(平)、程硯秋(平)、荀慧生(平)。 筱翠花(于連泉)(平)、徐碧云(平)、黃桂秋(平)、朱琴心(平)。 李世芳(平)、張君秋(平)、毛世來(平)、宋德珠(平)。 楊榮環(平)、趙榮琛(平)、陳永玲(平)、許翰英(平)。 坤角如: 雪艷琴(平)、章遏云(平)、新艷秋(平)、王玉蓉(平)。 言慧珠(平)、吳素秋(平)、李玉茹(平)、童芷苓(平)。 日本投降之后走紅的有: 趙燕俠(平)、杜近芳(平)、關肅霜(平)。 尤其是旦角的頭牌,幾乎全體唯令是從,而無一位大膽之人,特立獨行。
自1950年起,北京城里各大戲院的舞臺上,逐漸涌現出了一大批新的生力軍,他們名字的變化之大,確實有些驚人。
生行領銜主演的新人,逐漸出現的有: 譚元壽(仄)、馬長禮(仄)、李鳴盛(仄)、孫岳(仄)、馮志孝(仄)、李崇善(仄)。 文革后較知名的是: 于魁智(仄)、張克(仄)。 凈行: 王文祉(仄)、鄧沭瑋(仄)、楊燕毅(仄)、孟廣祿(仄)、楊赤(仄)。
北京旦行中,各大流派主要執旗領軍者,幾乎集體仄韻。他們是: 梅葆玖(仄)、李世濟(仄)、孫毓敏(仄)、 楊淑蕊(仄)。 這四位都是北京院團之中梅、程、荀、張等四大流派的首位掌門人。 此外,還有各團的旦角頭牌主演: 許嘉寶(仄)、沈健瑾(仄)、刁麗(仄)、李海燕(仄)、李勝素(仄)、鄧敏(仄) 全國唯一老旦頭牌,趙葆秀(仄)。 全國唯一丑角頭牌,朱世慧(仄)。
生、旦行當中,雖有幾位主演的名字屬于“平”聲。比如,中國戲校老領導史若虛親立的“新四名旦”有: 劉秀榮(平)、楊秋玲(平)、劉長瑜(平)、李維康(平)。 生行中有的童祥苓(平)、張學津(平)。 這幾位,也曾叱咤一時風云。但總體之勢,仍抵不過這些浩浩蕩蕩的“仄”聲部隊之席捲大軍。 由此可見,京劇走向的改換,氣運的變幻,天經地儀,勢在必行。
再看中國戲校頭兩屆的“大武生“師兄們的名字,也有些“傳奇性”。如: 柏之毅(仄)、曲永敘(仄)、李可(仄)、俞大陸(仄),這幾位都屬于當年武生之中的青年才俊。 1961年曲永敘先生把名字由“仄”變“平”,以曲詠春為名(平),追隨著李少春先生,為提升自己藝術水平,不遠千里,來到邊疆打拼。 就在曲先生改名、離京的同時,“命運之神”卻把曲先生所渴望的事情,降臨在他那既是同班,又是同行的錢浩樑之身。此時的浩樑先生從“實驗團”調入“中京院”,不但與少春先生同在一團,而且拜入了李少春先生之門。 但是“命運”同樣玩弄了浩樑先生。他在排演《紅燈記》之后,又被“旗手”改了姓名。而與曲先生的“改法”正好相反,是把名字由“平”變“仄”,并且去掉了“姓”,只用“浩亮”(仄)二字作為了藝名。 錢浩樑之名,本來是指“高屋建瓴”。改名之后,把“錢”丟掉,把“樑”撤去,因而造成房屋少頂無棚。這無頂之屋,亮倒是“亮”了許多,但四壁臨空,如何能留得住這“浩”氣長存? 歷經十年的時代變遷之后,錢先生仍恢復了原來之名。 曲先生也輾轉回到家鄉北京,葉落歸根。
在如今的劇團中,主要演員的地位與份量,與五十年前相比,已經有所減輕,觀眾對他們的技術要求,也與原先大不相同,而他們要取什么名字,更是隨其所便,沒有一定的準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