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黃閑扯之四十七《玉門關》
“皮黃閑扯”是以京劇劇目為主要敘述對象的一個篇目,主要記敘的是我對京劇劇目的感覺、見聞、軼事和理解。歡迎大家批評指正。有的是我自己瞎琢磨的,以我個人的觀點寫出。有的是我聽老前輩說的,完全照實敘述。并不是說除了我這種說法別的都不對,我只是想給各位來一點腦洞大開的素材。
《玉門關》是小生行的挑梁劇目,主角是班超。根據何時希先生的記載,此劇與《轅門射戟》、《白門樓》、《羅成叫關》、《小顯》、《監酒令》、《飛虎山》、《孝感天》并稱“姜八出”,是姜妙香先生以唱功著稱的八出戲。而此劇近年來時有上演,許多小生名家都搬演過,因此也不算冷僻劇目。
先來說說主角班超。班超是扶風平陵人,應該就是現在的陜西人。他的父親班彪,長兄班固,妹妹班昭(一家子搖條轍的名字)都是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班固是“前四史”之一《漢書》的作者,班昭就更神奇了,繼自己哥哥之后修完《漢書》,又被請到皇宮里擔任皇后和貴人的老師。由于她丈夫姓曹,于是人稱“曹大家(讀姑)”以示尊重。
扯遠了。班超生在這樣一個家庭,自然一開始就從事文書行業。可惜班超天生豹頭環眼,跟張飛似的(當然,他生在張飛前面了)。這種長相的人很難想象能坐在辦公室里天天寫報告,于是班超就“投筆從戎”了。不久,奉車都尉竇固出征西域,任命班超為假司馬,不是充數的,是副司馬的意思,也有說是代理司馬的。在一場戰爭之后,竇固派他為使節聯絡西域其他小國。于是就有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趁夜晚火攻匈奴使節,威震鄯善的情節。由此可見,班超還是個成語產出者。
京劇《玉門關》就是以這一段情節為主編排的。按何時希先生的記載,班超身邊的四個靠將都有名字,依次是郭恂、徐干、田慮、任尚。這個故事發生在東漢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與歷史相同的是,班超確實帶了三十六個人出使。不同的是,這其中只有郭恂參與了這次出使。徐干是后來的,在班超第二次到西域折騰的時候,上書漢章帝請求援兵。漢章帝特別對得起他,給了他一千“精兵”,為首的就是徐干。田慮是班超的屬員,倒是有可能從基層一步步跟隨班超升遷。任尚是班超西域都護職位的繼任者,在永元元年(公元89年)的時候還在和西羌部落戰斗,到永元十年才到西域接替班超。因此,雖然這四個人都是有名有姓的,但是從歷史上來說是不可能同時在場的。當然,此劇的編劇肯定是在編排時從有關班超的記載中擇了四個曾經和他并肩作戰的人名以資利用而已。 票界小生名宿何時希先生在《小生舊聞錄》和《京劇小生宗師姜妙香》中對此劇有很詳盡的講解。茲摘錄數則如下:
“……蕭長華先生又特別關照我(他的師兄徐寶芳,是徐小香的徒弟,他會《玉門關》,所以蕭先生知道此戲的細節):班超方面的四員靠將全是光下巴,是班超意氣相投的少年兄弟,頭一個老生扮,第二武生,第三小生,第四揉臉的花臉,可以黑中帶紅,可全不能戴口面……四將都是大靠”注:徐寶芳即胡琴圣手徐蘭沅先生之父,如今青年演員徐瀅之高祖。另:大靠的意思應該是硬靠,背靠旗。
“程繼先藏本……于頭場四將口中,有藐視班超‘十六歲年幼’、‘白面書生’之對白,按之史實,班超是時四十一歲,非年幼矣。”注:班超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回洛陽,一個月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一歲。那么公元73年的時候他應該是四十二歲。 “《玉門關》余學之姜妙香先生,姜學之朱素云……初無二黃也。振飛兄贈我程繼先所藏《玉門關》劇本,其中‘賓館’一場,乃有八句二黃慢板。余以告姜先生,姜喜曰:此老路也,失傳已久,得此可以復舊矣。乃相與汰其冗詞,節為四句。” 劇中人年齡問題一直是服從于行當表現力的。比如周瑜比諸葛亮歲數還大,但是周瑜風流倜儻,所以顯然小生更好表現。諸葛亮老謀深算,自然老生更為合適。還有伍子胥,在歷史上記載,伍子胥也是豹頭環眼,聲若洪鐘。從自身條件來說花臉更為合適,可是“一輪明月照窗前”的一唱三嘆,顯然花臉完成不了,歸老生表演也是情理之中。此劇的班超亦當如是,少年英雄、弱冠從軍、殺伐決斷、立威揚名是多么振奮人心?如果換成老生來演,恐怕大為遜色了。
《玉門關》雖然眾口相傳,可是目前演全出的不多。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對此劇的了解都是從網上發布的楊小卿先生的錄像開始的。楊小卿先生我并不熟悉,只知道他是江蘇省京劇院的小生名家,姜妙香先生的入室弟子。網上也只有他的《玉門關》、《小顯》、《生死恨》、《會審》等資料。余生也晚,姜妙香先生的神采未能領會。目下能聽到的姜先生的演唱資料除了唱片以外,多有“心到神知”之感。而真正領會姜派的藝術風格則是從楊小卿先生的演唱開始的。我對小生藝術知之甚少,所以姜派和葉派究竟有什么區別實在是說不清楚。大家自己感覺吧。
此劇中我最喜歡的就是“離長城跨雕鞍按轡思想”一段娃娃調,這也是我播放器里的常住戶。每當聽到這段的時候,我都覺得心潮澎湃。就像林黛玉讀《牡丹亭》一樣,“頓覺詞句驚人,余香滿口”。尤其是“玉門關塵沙起風吹如浪”一句,一波三折,蕩氣回腸。
還有,目前一般演《玉門關》有穿白蟒的,而按何時希先生的記載,應是紅蟒,藍色或皎月色馬鞭,且“出關”一場加斗篷風帽。
班超在年老體衰以后,曾經上書漢章帝:“ “臣聞太公封齊,五世葬周,狐死首丘,代馬依風。夫周齊同在中土千里之間,況于遠處絕域,小臣能無依風首丘之思哉?蠻夷之俗,畏壯侮老。臣超犬馬齒殲,常恐年衰,奄忽僵仆,孤魂棄捐。昔蘇武留匈奴中尚十九年,今臣幸得奉節帶金銀護西域,如自以壽終屯部,誠無所恨,然恐后世或名臣為沒西域。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這估計就是此劇名叫《玉門關》的來歷吧。 往期精選: 皮黃閑扯之四十六《戰蒲關》 這些年因為嘴浪費的友誼 皮黃閑扯之四十五《獨木關》 這些年我遇到的票友 皮黃閑扯之四十四《監酒令》 這些年我遇到的“專家” 皮黃閑扯之四十三《雄州關》 這些年我丟人的演出 皮黃閑扯之四十二《斬馬謖》 那些年我目擊的尷尬演出 皮黃閑扯之四十一《空城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