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我遇到的“專家”
哪個行業都有專家,戲曲行的專家卻經常倍受指摘。究其原因不外乎幾種:
第一戲曲雖然現在已經是窮途末路,但并不影響它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如果您是研究“母豬的產后護理”這種偏門的專家,大家肯定不會指摘您說的不對,因為并不是誰家都有圈能親身經歷。而對戲曲的了解則不受行業和知識水平的限制。有很多愛好者的知識儲備和藝術理念并不比相關研究人員低多少,只不過是話語權不在手中而已。
第二,有些所謂的專家并沒有做到聞道于先,專攻于術。說淺嘗輒止實在有些冤枉他們,但觀一葉而自以為得泰山的心態,或者說勇于不知恥,拿別人都當鐵棒槌的心理,使得愛好者對專家之間的心態總是處在“看耍猴找樂兒”的境遇下。
第三,則是在本專業聲名卓著,業績等身。被戲曲界本著“遠來的和尚會念經”的宗旨請來加以指導。且并不以自己“不是這里事”而“山后練鞭”,一貫秉持“我是專家我怕誰”的心態而洋相百出。

朱錦華《送親演禮》
并不是說所有專家都是沽名釣譽,好多前輩精辟的見解,嚴謹的分析令我十分欽佩。但是有正就有反,姑且舉幾個例子,請大家感受一下“專家”們的風采。請大家不要對號入座,即便對出來,也沒有什么實際意義。重要的在于“領會精神”。
比如說,有個話劇導演為某劇團排戲,排了一半喝令停止。斥責武場曰:“你們怎么這么不齊呢?態度能不能端正一點?那打鐃鈸的,你一下強拍都沒打上!贝蜱t鈸的起立給他鞠了一躬:“導演,從有鐃鈸那天我就是在弱拍上。”
有這么一位,有這么個論點:“老旦行當主要是表現中老年婦女,為了體現他們的蒼老,我要求演員把調門降下來了……”這要是讓李多爺,龔云甫先生等大賢聽見,不知道會作何感想。
有一位,談到小生的表演時,有些激動:“老有人說‘小生笑,鴨子叫’,小生雖然是假嗓,但也得陽剛。 闭f著還示范了一下。旁邊有明白人小聲說:“不示范還好點,這一示范倒坐實了!
曾有人問某專家:“您總說楊小樓好,他到底哪兒好?”專家掛臉了:“什么叫哪兒好?哪兒都好!”翌日,這位告知自己師父。師父緩緩言道:“涼調也算好處啊?”
有一回,我在家里看直播,一位專家正在講解《貞娥刺虎》,他是這么說的:“貞娥姓費,是一個宮女;实廴ビ瓮嫔浍C,突然從路邊竄出來一只老虎,這時候貞娥挺身而出,刺死了老虎……”我一邊聽一邊樂,這專家懂得真多,這哪兒是費貞娥啊?這不是黃三太么?
馬增壽《鳳還巢》
還有一位,學識沒的說,就是有點小性格。跟他聊天總喜歡跟你反著說。比如“我覺得XXX老師藝術水平很高!彼蜁f:“他啊,別提了,那……根本不對!边^兩天再聊,“那天看XXX老師的戲,沒什么亮點!彼麥式又f:“誰說的,他可好啊……”別的不說,就他這性格讓我對他的很多論點持保留態度。
有一專家在電視里點評,說起滿族的京劇演員:“像程硯秋、金仲仁、德珺如都是滿族……”這不挺好么?就不愿意見好就收,還非得顯擺一下:“德珺如大家可能不熟悉,他是譚富英先生的岳父——”這就漏兜了吧?德先生的女兒是譚富英先生的母親,好么,跟他這兒“墳地改菜園子——輩兒平了!
有一位老藝術家參加一個楊小樓藝術討論會,一群專家在討論楊小樓如何如何。王先生問其中一位:“您今年貴庚了?”“我不到六十……”“您見過楊小樓么?”“我沒趕上,可資料里都這么寫……”“我見過活的!薄澳且娺^,可書上不是這么寫的!蹦f這位,用句文言文說,知道臉多少錢一斤么?
曾經上演過一次改編的《四郎探母》,把楊延昭上場的導板原板給刪了。導演給的解釋是“節約時間”。估計您沒趕上過唱《探母》一個四郎到底的時候吧?把這段刪了四郎什么時候摘風帽脫馬褂戴手杻?當然,您可以說箱官手麻利。您要真為節約時間,把那些布景帷幕都去了不用換能省多少時間?是不是那樣您就掙不著錢了? 最可氣的是,這位導演給佘太君“編”了一大段詞,中心思想就是“兒子,你回去給你丈母娘帶個話兒,宋朝也不容易,咱們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你不打我我保證也不打你!鼻也徽f佘太君有沒有這個資格代表領導跟蕭太后說這些話,關鍵是這位說,這些改動是他們的手筆。您欺負我歲數小沒關系,觀眾里長壽的可有的是,“戲改”的時候就用過這一招,為了給《四郎探母》找點積極的政治意義。我是沒趕上,也沒準那時候您還沒學戲。但是您就敢大言不慚地說這已經被歷史證明失敗的嘗試是您想出來的主意,您是不是真覺得明白人都沒看見?我估計大伙是看您混碗飯不容易,本著“上天有好生之德”的心態不愿意跟您置氣罷了。
來張鎮樓的,丑行前輩慈瑞泉。
上大學的時候,作為“觀眾代表”跟幾個朋友去參加了一個新編戲的座談會。一塊兒去的一哥們發言:“這出戲吧,我還沒看過,我覺得……”對面的人說:“您既然沒看過,是不是等看了再發表意見?”給他來一大窩脖。輪到我了,我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這出戲我覺得主要有三個問題,第一是唱腔寫的太復雜,不太好唱;第二是京劇味兒不夠濃,像話。坏谌褪遣季疤啵瑏y。”那幾位專家脾氣還不錯,至少表面上很認真地聽取了我的意見。散了以后,那哥們問我:“你什么時候看的這戲?”“根本就沒看過!薄澳悄阍趺茨苓哆冻瞿敲炊嗍聝簛?”“新編戲不都這樣么?” 這倒不是說我多雞賊當著專家的面顯擺自己知道的多,按當時我的心態揣摩,其實這些專家明鏡兒似的知道自己的戲有多大毛病,揣著明白使糊涂,這也是單走一工的本事。
一不留神罵了這么多閑街,倒不是說這些位跟我有多少深仇大恨,我是作為一名普通的戲曲愛好者在敘述我的見聞。勸各位讀者也不用追根溯源非得知道他們是誰,您要非說“這肯定是XXX”,鬧起是非官司我可不管。我只是覺得對于許多戲曲愛好者來說,有這樣的專家的存在,使我們有信心、有把握、有希望地能在有生之年看到京劇的滅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