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30年代,一位精通兩門外語的大學高才生,有條件做官、留洋,或在大銀行、大公司謀職,可以過著優裕的生活。可是他卻為了普天下窮人鬧翻身,投入革命洪流,甘受清貧,并且把清貧作為自己保持革命氣節的底線。他就是方志敏。作為中共的高級領導干部,他經手金錢無數,卻穿著一件破棉襖,大義凜然地站立天地間,英勇戰斗,笑對死亡。近由青島市京劇院創作演出的京劇《清貧之方志敏》(編劇賈璐,導演徐培成,主演蘇旭、王馨儀、白入夙、劉佳),集中展示了他的清貧本色。
清貧是革命者堅強的底線——談京劇《清貧之方志敏》\

京劇《清貧之方志敏》劇照。光明圖片
大幕一拉開,方志敏所率的紅十軍一部正與敵人拼死搏斗,因為寡不敵眾,方志敏被包圍。為了保護部隊,他命令參謀長和粟裕率軍撤離。為保護身邊的戰友,他高聲向敵人喊話:“我就是方志敏!”并掏出手槍對準自己的太陽穴,如不放走戰友,他就自殺。方志敏是為保衛革命的火種被俘的。國民黨為了宣揚勝利,將方志敏游街示眾,但他正好利用這個直接面對群眾場合的機會,宣傳革命思想:“我們的革命雖然暫時失利,紅軍遭受重大損失,但革命思潮已經深入人心,全國播遍革命的火種,必然燒起沖天大火,燒毀腐朽的世界,讓老百姓都過上好日子!”堅強之語,鏗鏘之言,博得圍觀的百姓不斷地喝彩。方志敏變被動為主動,粉碎了敵人的陰謀。
方志敏被關進監獄,與幾個人物的對壘或對話,其中最有看點的是他與陳曉燕的相見、相識和相知的過程。陳曉燕是英國《字林西報》記者,這份報紙在國共斗爭的立場上持“中立”態度。陳曉燕本人既反對國民黨的專制統治,也不贊成共產黨的“赤色暴力”。她之所以到獄中采訪方志敏,是因為佩服和好奇。佩服的是方志敏在游街示眾時氣宇軒昂,并且吟誦革命詩句,有著轟轟烈烈、頂天立地的氣概;好奇的是一位共產黨的高級將領,卻穿著一件破棉襖,似乎與其身份不符。于是,陳記者來到方志敏的牢房。方志敏不予理睬,以背對之,他對敵占區的公開報紙并無興趣,也無好感。可是,陳曉燕卻能背誦方志敏寫的對聯和詩,于是方志敏轉過身來,同樣對陳曉燕投以佩服和好奇的目光。方志敏佩服陳曉燕掌握資料的廣泛,非一般記者可比。好奇卻是她為何要到獄中來見自己?兩個人于是在交往中必然擦出火花。火花主要是陳曉燕的困惑:精通兩門外語的大學高才生,在那時是鳳毛麟角,如此社會精英,為什么不去政府做官,或跨洋留學深造,而甘受艱難困苦,吃不飽,穿不暖,餓著肚子鬧革命?方志敏對陳曉燕釋懷:如果為了自己,完全可以養尊處優,甚至飽食終日,樂此不疲。可是,祖國的人民,處在貧困交加、痛苦不堪的境地。人,光為自己活著,不考慮同胞的處境,即使活得再好也沒有意義。這表現了方志敏的博大胸懷和革命抱負。通過與方志敏的幾次交往,陳曉燕終于理解了方志敏起義干革命的真諦,而且方志敏視死如歸的人格力量,也征服了陳曉燕。
方志敏在獄中與叛徒紅十軍副軍長王如意有過交鋒。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作為革命者,“沒有清貧,就沒有了底線”。他批判王如意明里講艱苦,卻“暗中違紀,生活追求奢華,職位講究攀比。因為沒有守住清貧,才有你今日!”全劇中方志敏與王如意的對話雖然不多,卻揭露了王如意投敵叛變的可恥嘴臉,揭示了方志敏“守住清貧”是“革命底線”的追求。如果說方志敏與陳曉燕的對話是全劇的看點,那么方志敏與王如意的對話則是全劇的戲魂。
最令人感動的是母親由家鄉來看望即將就義的兒子。母親金香蓮拿了幾個薰好的紅薯來到方志敏的身邊,讓兒子吃飽了去“遠行”。她白發人為黑發人“生祭”:“兒既然進大牢被監禁,娘知兒肯定不會做奸臣。娘怕兒遠行之時無人問,娘提前來祭奠為兒招魂。”方志敏對母親說:“倘若是有來生再投世上,敏伢子仍然為您打天下,仍當您立地頂天好兒郎!”母親讓方志敏脫下破棉襖,換上她與方志敏的妻子繆敏趕制的新棉襖,母親說:“餓不餓帶干糧,冷不冷帶衣裳。……黃泉路上,冷啊!”母親之言柔腸寸斷,悲憤不已。母子生離死別,撕心裂肺,這場戲很感人。
方志敏題材是塊硬骨頭,既難寫又難演,然而青島市京劇院發揚了拼搏精神,全院“一棵菜”,突出了“清貧”的價值觀,取得了獨特的藝術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