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 園 劇 場 簡 介
 梨園劇場是京城首家茶座式劇場,八仙桌、蓋碗兒茶、北京小吃,北京京劇院的京劇。自一九九〇年十月八日開鑼唱戲,已經走過了二十五個寒暑。這里除了大年三十兒晚上,天天都在上演京劇。 每當華燈初上,中外戲迷游客就齊集這里,吃北京小吃,品蓋碗兒茶,聽原汁原味兒的京劇,感受愜意的“老北京”生活。在這里您還可以觀看演員化妝、與演員合影留念,甚至可以親身嘗試穿上戲裝、勾個臉譜,體驗和互動,給客人提供全方位的新奇感受。, 梨園劇場是前門建國飯店與北京京劇院合辦的演藝場所,他們通過戰略結盟,以京劇文化為媒,搭建了一個京劇走向世界的大舞臺。在這舞臺上,許多京劇大師、名角兒都亮過相,還培養、提攜了一代代京劇新人,生旦凈丑,輪番登場;唱念作打,全使真功。這里連續13年蟬聯了北京旅游紫禁杯“最佳晚間活動場所”稱號。 “登長城、吃烤鴨、看京劇”,如今已經成為來京外國旅游者的“必修課”據統計,每十位來北京的外國旅游者中就有一位來“梨園劇場”看過京劇。 梨園劇場先后接待中外賓客460萬人次,演出逾7100場,韓國總統金大中、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樹、秘魯總統藤森、愛沙尼亞總統倫納特·梅里、比利時參議長佛蘭 克斯瓦倫等幾十位國家元首、政府要員都曾在此觀賞舉世聞名的中國京劇。 梨園劇場地址:北京市西城區(原宣武區)永安路175號,北京前門建國飯店 1層 京劇小常識 京 劇 簡 介 京劇是在北京形成的戲曲劇種之一,至今已有將近二百年的歷史。它是在徽調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戲曲劇種的優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形成的 京劇音樂屬于板腔體,主要唱腔有二黃、西皮兩個系統,所以京劇也稱“皮黃”。京劇常用唱腔還有南梆子、四平調、高拔子和吹腔。京劇的傳統劇目約在一千個,常演的約有三四百個,其中除來自徽戲、漢戲、昆曲與秦腔者外,也有相當數量是京劇藝人和民間作家陸續編寫出來的。京劇較擅長于表現歷史題材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故事大多取自歷史演義和小說話本。既有整本的大戲,也有大量的折子戲,此外還有一些連臺本戲。 京劇角色的行當劃分比較嚴格,早期分為生、旦、凈、末、丑、武行、流行(龍套)七行,以后歸為生、旦、凈、丑四大行,每一種行當內又有細致的進一步分工。“生”是除了大花臉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統稱,又分老生(須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統稱,內部又分為正旦、花旦、閨門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馬旦。“凈”,俗稱花臉,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質或相貌上有些特異的男性人物,化妝用臉譜,音色洪亮,風格粗獷。“凈”又分為以唱工為主的大花臉,如包拯;以做工為主的二花臉,如曹操。“丑”,扮演喜劇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塊白粉,俗稱小花臉。 京劇臉譜的分類有:整臉、英雄臉、六分臉、歪臉、神仙臉、丑角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