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小紅帽票務平臺 > 行業新聞 > |
|
|
梅葆玖先生追思會在梨園劇場舉辦 |
|
|
時間:2016.06.13 作者:梅蘭芳大劇院網站管理員 點擊:2004次 |
|
|
昨天,距梅葆玖先生離開整整49天了,北京京劇院在梨園劇場舉辦了隆重的梅葆玖先生追思會,梅先生的親友、弟子和同事、領導再次聚在一起,不僅是追思梅葆玖的藝術成就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更重要的是啟發京劇人該如何像梅葆玖那樣,做京劇的“忠臣和功臣”,為京劇的未來多思考多行動。結束的時候,梅派弟子20多人上臺朗誦一首追憶梅葆玖先生的長詩(見圖),并帶領全場演唱了梅先生的代表作《梨花頌》。一生用心守護梅派李恩杰(北京京劇院院長)在我心目當中,梅先生是一位極其值得尊敬的良師,也是京劇的一面旗幟,一生用心守護梅派,他善解人意,熱愛生活,在困難面前臨危不懼。我還記得1999年我第一次獨立帶團去日本演出,我內心充滿忐忑,結果飛機剛剛落地,梅先生就被老朋友邀請去吃晚餐,我接到梅先生通知,請我和他一起去吃飯。考驗來了,我怕我作為領導不出席讓梅先生丟面子,但也只好硬著頭皮找到梅先生,說我不想去了,想晚上研究一下明天的工作,確保明天的演出。沒有想到梅先生大度地說,好吧,把演出搞好最重要,其他的都是小事。其實梅先生是為了讓我第一時間品嘗到日本的美味,才這樣安排。晚上10點多,梅先生和梅夫人回來了,敲響了我的房門,梅先生和梅夫人讓人給我帶了好多吃的。多么好的兩位老人啊,在梅先生的帶領下,20多天的20場演出順利完成。2010年我再次回到京劇院工作,一直與梅先生并肩戰斗,我與梅先生共同策劃推動了紀念梅蘭芳誕辰120周年,重走梅蘭芳之路活動。陪同梅先生到訪美國、日本、俄羅斯、奧地利、英國、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訪問了梅蘭芳曾經演出過的亞歷山大劇院,陪同梅先生完成了全部的對外交流活動。3月29日是梅先生82周歲的生日,這一天也是他人生中為京劇藝術奮斗的最后一個日夜,從他離開二外講臺到突然發病,之間不過十幾個小時,我想那一天聽了梅先生演講,和梅先生見過面的人,都會想梅先生怎么說倒下就倒下了呢,可以說梅先生用一場精彩的演講、為他的一生做了最好的注腳。繼承梅派而不守成張永和(著名編劇)我跟梅葆玖先生相識30年,他常常說,有人管我叫大師,我不是大師,我就是干活的,我爸爸才是大師。梅葆玖先生走了以后,我倒是覺得他這個話不對,他太低調了。梅葆玖先生全面繼承了梅蘭芳先生的梅派藝術,但是會不會有人說,他只是繼承而沒有發展呢,不對,我覺得梅葆玖先生是繼承梅派,而不守成。比如梅先生在他的一些新戲當中加入了新的音樂,小梅先生與時俱進,就在《西施》《大唐貴妃》中大膽使用了交響樂,這就是進步,既繼承又不守成,既學步又闊步前進。京劇需要合作譚正巖(譚門第七代傳人、北京京劇院青年演員)我們梅譚兩家有150年的交情,我祖父從1951與梅葆玖先生長期合作,也有將近60年,梅葆玖先生提攜我父母和我自己,這就是傳承。我總覺得梅爺爺他老人家還沒走,不論是在京劇院排練、練功還是在劇場的后臺好像都有他的身影。我爺爺曾經這么跟我說,梅先生把京劇推向了全世界每一個角落,在這一點他做的比我們都好,他是京劇事業的功臣,我記住我爺爺說的,我們將會延續我們兩個流派的傳承,用優異的舞臺表現讓他老人家放心。先生弟子都是梅派中堅梅瑋(梅蘭芳曾孫、梅派研究藝術中心主任)玖爺爺是我爺爺的弟弟,是我的叔爺爺,我兒時并沒有和玖爺爺生活在一起,直到我考上北大中文系的時候,玖爺爺擺了一桌家宴。玖爺爺習慣了禮貌,習慣了不拒絕,他這種性格跟家庭有關系,從小熏陶養成的習慣,這些習慣也伴隨玖爺爺的一生。玖爺爺上的是西式小學,要穿西服,要注意人的禮節,但是家庭就是中式的家庭,所以他也受到父親梅蘭芳先生的言傳身教,所以說他保留的都是傳統的這種仁義禮智信,最核心的精華,這種文化熏陶,也讓玖爺爺成為了既溫文儒雅的謙謙君子,也是一位翩翩紳士,所以也成就了他寬容豁達的性格。玖爺爺80多歲了,但他也是不服老,他房間里面有一個日記,本來4、5月份的行程都排得滿滿的了,我老跟玖爺爺開玩笑,我說您比我還忙呢,爺爺說我就是喜歡活動,活著就得動。這些天,玖奶奶著實讓人敬佩,體現了梅家的家風,實際上玖奶奶心里應該是最難過的,但是她沒有亂了分寸,當時她干凈地坐在病房門對面,所有人過來,她還要安慰開導人家,所以說梅家的家風體現在跟梅葆玖先生接觸過的人的身上。追悼會結束以后,有一個文章說梅葆玖先生去世之后,后繼無人,我覺得我不認同,因為現在梅派已經成為一個大家的梅派,包括梅葆玖先生收的弟子,他們都是梅派的中堅力量。曾經有一位先生說過一句話,人什么時候才算真正的死去了,不是說心臟停止跳動的時候,而是沒有人記得他的時候,所以說我覺得玖爺爺沒有走,玖爺爺就在我身邊,他在高高興興地看著我們做這件事情,所以我說今天的追思會,我覺得玖爺爺不想看到咱們一個個都痛哭流涕、難過,他最想看到的,把他沒有做完的事情,能夠通過我們的力量,通過我們踏踏實實的努力做好,看到中國京劇、梅派藝術能夠發揚光大。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