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武漢市文化局、蔡甸區人民政府、中法武漢生態示范城聯合出品的歌劇《高山流水》,繼12日在國家大劇院首演后,昨晚再次唱響。連續兩天演出,受到觀眾熱烈點贊。
觀眾們從觀賞這部歌劇看到,原來流傳兩千年的知音傳說,發生在武漢這個地方,這是一座重情有義的城市。 瑞典人李雅格(中文名),用一口純正的普通話對長江日報記者說:“太美了!故事很美,展現的人情很美,舞臺整體呈現的效果很美。歌劇以楚方言優雅唱段、古琴繞梁韻味與詩意舞美布景營造出的濃烈氛圍,讓人充分享受到高雅藝術之美。伯牙和子期以琴相識相知,成為惺惺相惜的朋友,實在讓人感動。而這么美好的故事,發生在2000多年前的漢江邊,在今天武漢這個地方,說明武漢這座城市的人很懂情義,也很重情義。” 北京觀眾趙飛特意帶著父母妻兒一家五口趕來觀劇,他說發端于武漢的“高山流水遇知音”典故,是中國楚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也應該是武漢本土文化的典范。歌劇對原故事進行了新編,創造性地將高山、流水幻化成兩位神女,讓全劇“非常有戲”。“一個古老傳說在舞臺上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呈現出來,武漢人這種敢于創新的精神值得稱道”。 很多觀眾還表示,在大江、明月及大寫意的水墨畫背景下,人物在其間撫琴抒懷,這也把武漢人耿直和待友忠誠的性格氣質,與武漢大江大河的大自然之美,高度融為一體。“武漢這座城,城美,人也美”。 高山流水,詩意無限,伯牙、子期在北京再遇知音。 昨晚,武漢歌舞劇院的大型原創歌劇《高山流水》,首度亮相國家大劇院。 這部我市近30年來首部原創歌劇作品,以精彩的音樂唱段和充滿詩情畫意的舞美呈現,獲得了北京觀眾的認可。 首度亮相北京國家大劇院 國家大劇院歌劇節重點推介 大型原創歌劇《高山流水》由武漢市文化局、蔡甸區人民政府聯合出品,武漢市歌舞劇院、武漢愛樂樂團聯合演出。 據介紹,國家大劇院今年的歌劇節,大都是外國題材歌劇,僅有三部中國原創歌劇亮相,《高山流水》就是其中之一,選材自家喻戶曉的中國古代故事與歷史人物,以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探索將歌劇與楚辭進行融合,彰顯古代人文精神。 在國家大劇院歌劇節發布會上,《高山流水》也被重點推介。編劇黃維若說,“《高山流水》有著文化、歷史、哲學的色彩,同時又有非常知識分子化的東西。它講述一個人在世間,即便不能被通俗世界理解,盡管難以留住知音,也不愿改變自己對于美的追求和向往。劇情簡單而純粹,用楚辭化的唱詞,反映一場靈魂的對話。” 現場如中國畫美不勝收 實力唱將共譜“天籟之音” 現場,大幕拉開,繁星點點,布滿整個舞臺和天幕,童聲合唱特別純凈,面前就如呈現了一幅唯美的中國畫。 高山、流水、星辰,都被擬人化,依次亮相。令人期待的“知音相遇”一幕,也呈現了詩情畫意,伯牙月下泛舟操琴,鐘子期挑著柴擔默默站立在山巖之后傾聽,來自中央歌劇院的男高音李爽和福建歌舞劇院的男中音孫礫,用深厚的演唱和表演功底,呈現了“知音”的魅力,“天籟之音”娓娓道來,充滿著浪漫傳奇色彩。 兩名歌者的演唱,加入了楚劇和漢劇的元素,還用了“么事”這樣的武漢方言。不過,這些令武漢觀眾會心一笑的本土特色,并未讓北京觀眾有所觸動,多少有些遺憾。 國家大劇院演出謝幕收獲觀眾尖叫 歌劇藝術并非“陽春白雪” 以前總有人認為,歌劇藝術屬于陽春白雪,與我們的日常生活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但昨天晚上,2個半小時的演出,觀眾看得屏氣凝神,并且隨著劇情發展,不時給予熱烈的掌聲。謝幕時,每位主要演員的現身都能引來觀眾盡情尖叫。 觀眾王傲先告訴武漢晚報記者,他是歌劇愛好者,“《高山流水》雖然情節上并沒有跌宕起伏,但講究的是一種精神上的交流,靜下心來聆聽能感受到很多東西,有所得。” 來自房山中學的一百多名學生觀看了現場演出。李唯唯說她對伯牙子期的故事有所了解,“覺得國家大劇院演出現場的呈現很有創意,也希望以后對楚文化更加了解。” |